綻放文學理想之光——記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管士光
徐經緯繪
上世紀60年代“文革”時期,在西安郊區的一個部隊大院里,少年時代的管士光似懂非懂地讀了不少從圖書館流出來的文學作品,當時最吸引他的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怎么辦?》和《林海雪原》。因為讀這些書,他第一次知道了這家出版社的名字。令他不曾想到的是,十幾年后他會來到這家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而到了今天,他竟然會成為這家中國最大的專業文學出版社的掌門人。
作為在部隊大院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管士光高中畢業后走進了軍營,文學的審美世界,為他的軍營生活增添亮色。閱讀之余,他還練習寫作散文和詩歌,偶爾也有幾篇變成鉛字。那三年里,一部《唐詩三百首》陪伴他左右,其中每一首詩都在反復誦讀中留在了腦海。恢復高考之后,他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四年學習之后,又選擇以古典文學為專業方向繼續攻讀碩士學位。7年寒窗生活,管士光閱讀了古今中外大量文學作品,寫作了一系列關于李白、杜甫及唐宋文學的論文,為他以后從事文學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作為學者型的出版人,管士光從未停止過專業寫作和研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出版了《李白新論》、《中國哲學小史》、《中國史學小史》、《唐人大有胡氣》;后來又出版了《淺草集》、《管士光作品集》等10余種著作。中國傳統文學精神,潤澤著管士光的胸襟和人格。他畢業時自愿選擇了文學出版工作,而且一做就差不多30年,從未想過換個崗位,由此可以看出他對文學出版事業的熱愛和執著。30年來,他從助理編輯成長為編審,經過副主任、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最后成為一社之長,每一個崗位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真可謂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著自己的人生路。
改革開放之初,整個社會對文學與學術較今日更關切,管士光畢業不久就介入了“中國文學通史系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書”等大型叢書、系列叢書的編輯工作,陸續編輯了《元代文學史》、《宋代文學史》、《杜牧論稿》等,后來又組織編輯了“中國古代文體叢書”、“漫說叢書”、“作家學術隨筆叢書”等,他在這些日常工作中增長了才干,也積累了經驗。十幾年的磨礪,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出版社的一些重大項目,如“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名著名譯插圖本系列”、“中學生課外文學必讀叢書”、“哈利·波特系列”以及《魯迅大辭典》、《中國詩歌通史》、《中國新詩編年史》等,都有他的參與和努力。
進入21世紀,電子出版物日漸興盛,傳統出版行業受到嚴重挑戰,作為傳統的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面臨空前的壓力。掌控時機,迎接挑戰,便成了管士光與他的同行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有一年,為了推廣“中學生課外名著叢書”,管士光參加了一個教師培訓班,將宣傳材料貼到會場外,因此受到不友好的對待,但他不放棄,繼續找有影響的教師聊天,誠懇地介紹這套優秀的中學生課外讀物。在他與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這套叢書后來創下了銷售紀錄。
每次來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樓會議室,人們都會被一行大字所吸引:“新中國文學出版事業從這里開始!”管士光多次向來賓介紹,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建社之初,第一任社長兼總編輯馮雪峰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提高為主”的出版方針,60多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并且一步步鑄造了今天的品牌。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人民文學出版社優良的傳統必須延續。作為出版社的現任掌門人,管士光深深意識到,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個人是渺小的,出版社的發展絕不能含糊,也絕不能錯失良機。
管士光常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發展理念和管理理念,就是“有變有不變,有為有不為”。所謂“有變”,是指出版思路的調整;“不變”,就是出版理想不能變,文化追求不能變,優良傳統不能變。“有為”就是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保持品牌;所謂“不為”,就是不唯單純的經濟效益馬首是瞻,而要追求兩個效益的統一。這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后推出了《長征》、《古爐》、《帶燈》、《天香》、《解放戰爭》、《毛澤東最后七年風雨路》等一批讀者喜愛的圖書,也整合資源出版了《楊絳文集》、《中國新詩總系》、“藍星詩庫”、“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等一系列有影響、有規模的大書、套書,受到讀者的歡迎。在出版社的總體把握上,管士光特別強調“整體化經營”和“扁平化管理”,從而使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去年邁上新臺階的基礎上,2013年又有新的發展, 正在努力實現“穩中求進”的總體目標。
魯迅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人民文學出版社歷經歲月磨洗,矢志耕耘于文學的園地,綻放著榮光,也收獲著夢想。時至今日,文學圖書依然發揮著凈化社會人心、承載時代夢想、引領讀者追求真善美之人生境界的巨大作用,而人文社恰好站在這樣的陣地之上,賡續傳統,奮發有為,正可謂當仁不讓。談起這些,管士光說,自己的夢想,便是要將童年時代的文學之夢融入今天的出版事業之中,成為一位綻放文學理想之光的出版人。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