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理想光輝的集體傳記——讀《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
傅寧軍的長篇報告文學《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華藝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生動描寫了新時期大學生崇尚英雄、勇于擔當、獻身國防的精神風貌,突出反映了他們的個性特征和思想脈絡,唱響了當代中國青年昂揚的理想信念之歌。作者將聚焦點投向基層的作戰部隊,敏銳捕捉大學生投身軍營過程中的身心變化,對上百位具有代表性的從軍大學生個體進行追蹤,成功塑造了從高校走進軍營磨練成長、建功立業的青年先鋒群像,使作品成為閃爍著理想光輝的集體傳記和現實檔案。
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年輕人成為了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和士兵,他們是科技強軍的中堅。大學生從上世紀50年代國家征兵命令中的“緩征”入伍,到今天直接征召入伍,這一重大變化,為新時期大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新舞臺,也為部隊輸入了充滿生機的新血液,夯實了中國軍隊現代化的人才基礎。這是《淬火青春》揭示的深刻主題。這部作品以生動的事實告訴讀者,對軍隊現代化建設來說,一批又一批大學生走進軍營,不是為了追求新潮或突出象征,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完成軍隊變革一個個嶄新的課題。
把人物寫生動寫鮮活是這部報告文學的突出特色。這得益于作者扎實深入的采訪和對素材精到細致的剪裁,得益于作者對人物的真正理解和尊重。同樣有著軍旅生涯的作家傅寧軍,堅持以平視的姿態觀察和呈現這群矢志建功軍旅的大學生,并逐一與他們交流和對話。對于他們的成長進步,作者沒有夸大拔高;對他們的挫折失敗,沒有掩飾避諱;對從軍大學生現象乃至軍隊人才建設的認識解讀,沒有空喊說教。作者就是想以戰友的視角、平實的態度、理性的思考、溫暖的敘述,客觀報告從軍大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書寫他們將個體“小我”的抱負融入到集體“大我”中的苦與樂,在潤物無聲中啟人思考,引發共鳴。這就使得作者筆下的上百個人物都活靈活現,讀來可信、自然。
這些不同年代入伍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普通大學生,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滿懷理想和追求,富有個性和激情,在踏上并不平坦的從軍之路、面對軍隊剛性要求和鐵的紀律時,起初有些格格不入,遭遇過尷尬、失落,也有過猶疑、彷徨,但他們在戰友的幫助下堅持了下來,不斷調整自我,逐漸融入軍營,經受砥礪摔打,汰去身上的雜質,完成靈魂的重塑,淬火熔鑄成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真正戰士。從軍的背后,有人放棄了舒適的生活,割舍了與家人朝夕相處的歡樂,經受了與愛人孩子兩地分居的痛苦……這些人的家國情懷和犧牲精神讓人肅然起敬。無論是60后、70后還是80后、90后,也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他們都是對國家和民族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是對家庭和親人有真情、有大義的人,是對保衛和平有深刻理解和實際行動的人。作品以高度寫實、極富哲理的文字,從多角度呈現了人民解放軍今天的巨大變化。正是這些革新成就了一支聚集各方精英的威武之師,讓人相信一定會有國家持久和平的美好未來。
《淬火青春》創作上的成功表明,在現代傳媒高度發達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失去新聞性優勢的報告文學,必須尋求突圍與突破。只有比新聞走得更遠、挖得更深、寫得更透,更具思想穿透力和厚重感,充分調動并運用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細節情節、優美表達等文學元素,才可能超越淺閱讀,保持自己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為《文藝報》總編室主任)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