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本于心
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始終處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演進的中心位置。所處地理位置正值黃河中游,所以三晉藝術的特點、內涵,完全融入了黃河文化之中。樸實無華、堅韌粗放的三晉歌舞,已經植根于黃河流域,從博大的黃河文化母體中汲取了無盡的藝術養分。
山西民間歌舞始終貫穿著對生命的珍惜,對生活的渴求,《苦苦菜》、《婆姨》中有對生活艱辛的無奈敘寫;《拜黃河》中充滿對河神的虔敬,對土地的親吻;在辛苦勞作的同時,《割莜麥》、《摘西瓜》不乏改善生活的自信和享受勞動過程的快樂;《山鈴》、《冰河開》中勞動力量的充分顯示令人振奮。這些作品都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黃河人熱愛生命,勤勞樸實,對惡劣生存環境具有強烈的抗爭精神,對艱難生活、悲苦命運秉持樂觀態度。這種生命意識的張揚,也是對當代人價值觀念的確認,二者擁有了一致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
山西民間歌舞中,留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大紅大綠的服裝、張揚的舞姿、幽默的表現力,也有人稱之為“土得掉渣”,還有人曾經將這種夸張變形稱為“丑美”“土美”“怪美”。然而,山西的民間歌舞的確土得可愛,土中透露出山里女子特有的靈氣,丑中傳遞著高原人民苦中作樂的向上精神。此外,黃河歌舞作品中還大量加入了其他藝術表現手段,如民間剪紙,皮影,木偶等非舞蹈動作,僵直的姿勢反而讓觀眾品出了蘊含其中的幽默與靈動。
從這種夸張和變形的舞蹈語匯中,觀眾體味出了黃河子民生活的智慧和對生命的感悟。在惡劣的環境中,平和甚至是詼諧的生存態度,需要的不僅僅是從生活中發現樂趣的敏銳,更多的是對生存信心的確立、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梢哉f,山西民間歌舞作品是雅與俗的和諧共存。
山西民間歌舞無論是視覺思維、審美觀念、藝術思想,都是對民間藝術的汲取和承繼。簡言之,就是按照民間自身內在的審美需要,怎樣思考就怎樣表達,喜歡什么就表演什么。這種自然、由衷的審美特征決定了他獨特的藝術面貌。該類作品在音樂上吸收了山西民間流傳的特殊唱法,如雁北“耍孩兒”的沙啞唱法,晉中秧歌男聲高音的運用,晉東南戲曲的假聲表現等。舞蹈方面,則借用了山西的剪紙、皮影等藝術手法,創造出“神似形不似”的肢體語匯。生活動作的原型,民間舞蹈的形態,都被活靈活現地保留與傳承,經過規范加工,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如《看秧歌》中八字腳、腆肚、縮肩、梗脖的動作,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肢體語言。還有最能反映黃河流域地理特征的舞蹈體態“四道彎”:屈膝、撅臀、塌腰、含胸抬頭,再現了山西山高坡陡,人們爬坡時形成兩腳蹬地,膝微屈,上身前俯,頭上揚的自然動態。舞臺美術設計方面,宏偉景象有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高原的雄偉展示,也有鄉村特色的碾子、手推車等富有民間風味的表達。
這些典型晉文化風格的歌舞要素的完美呈現,使觀眾在作品所營造出來的蒼涼古樸,明媚多彩的舞臺環境中,體驗了三晉兒女依黃土求生,受黃河哺育,在感受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把握他們生命節奏脈動的同時,也在體會著純樸的黃河子孫對黃河文明由衷的禮贊,對農耕文化深深的眷戀,以及樂觀的審美價值觀。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