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保護的新思考
自2004年8月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已成為擁有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名錄和優秀實踐名冊最多的國家,贏得了締約國的贊譽。在這個重要時點上,有必要反思我國履約十年來的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用《公約》思維觀照當下非遺傳承保護實踐,為傳承前人的智慧、賡續文化的薪火、豐富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
貼近民眾,走進年輕人的心靈
非遺既是草根文化又有經典國粹,通過宣傳認識國粹的價值,通過參與體味傳統的魅力,通過認知汲取文化的真髓,當務之急是讓非遺真正走入年輕人的心靈。
近年來,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通過深化非遺進社區活動,讓非遺貼近民眾:一系列展演展示活動,讓民眾接觸非遺、了解非遺、喜愛非遺;通過非遺進校園和舉辦文化遺產日等系列節慶活動,宣導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真正改變少數倡導者陳義過高、極少數門內人孤芳自賞、少數經典國粹曲高和寡的局面,還必須下更大的氣力。
非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表現為精神性、智慧性、技藝性的呈現形態,它與我們的精神、情感、思維方式相聯系,而非玄學道家書呆子,令人厭煩讓人卻步。學非遺應該容得學生有性格有脾氣,可以頑皮,可以游戲,可以商量,可以討論,讓非遺走進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心靈。要讓年輕人居高望遠領略整體,驚嘆傳統文化之大美;而不是讓他們陷入一隅一角,埋頭一磚一石,玩弄一花一鳥;更不是守一家,偏一學,張一經,析一謀,無視其余,硬筑壁壘。
比如民間文學中的三大史詩,作為典型的東方史詩區別于中世紀歐洲史詩和古希臘史詩而自成一脈,比肩西方史詩,至今仍在藏族、蒙古族和柯爾克孜族民眾中以口承形式流傳,生生不息并不斷傳承發展變異。年輕人一時恐難真正走近她們,但換個角度調整一下思路,從局部興趣點切入,或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民間藝人普遍文化不高,但記憶超群,學養豐厚。被譽為“當代荷馬”的《瑪納斯》歌手居素甫·瑪依依能完整演唱八部《瑪納斯》,唱完23萬行的《瑪納斯》需一年多時間。再比如新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藝術,可先從門類入手,探究其特色,歸屬何門類,有多少變種,動人之處何在等等。
非遺就在我們身邊,多以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現,走近她了解她并喜歡她需要過程,更需要耐心和智慧。讓非遺展現新鮮感和獨特魅力,讓年輕人驚喜的眼神露出發現的光亮,鼓勵他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先賢對話,盡情發揮奇思異想,任憑去取舍去選擇去評判。
動態管理,不可承載過重
文化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非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與創意產業、與就業、與國計民生等有關聯;但可持續發展并非機械的發展過程,非遺就是非遺,如果非遺承載過重,將會改變原來的味道、甚至變形走樣并失去自我修復功能。
活態流變是非遺項目的重要特性,要求我們對傳承人的認定和非遺項目必須實行動態管理,使項目分類更科學,行政管理更有針對性。按照《非遺法》的要求,我國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實施了四級名錄制度。對國務院公布的3批(1219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和文化部認定的4批(1986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分別建立了名錄并實施動態管理。有進有出適時淘汰,名錄管理更加科學、嚴肅、有效。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必須向科學化進程推進。非遺項目的豐富性,決定了保護方式的多樣性。實際工作中要求我們必須遵循非遺傳承保護的規律特點,積極探索以生產性保護為重要內容的多種傳承保護方式,搶救性保護、原真性動態保護、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并舉,按照非遺自身衍變規律,對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以及民間美術、傳統醫藥類和飲食文化類項目盡可能尋求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傳承發展。
活態傳承,不可否定創新職能
非遺,作為一種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最寶貴的就是活態。其傳承應以傳承人為核心,以持續傳承為重點,特別是要肯定傳承人在認真學習、地道傳承中,以自己的思考和體驗賦予非遺新生命,把千年文化與現代理念有機融合,產生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融入現代人文元素的藝術精品,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生產性保護作為中國非遺保護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引起締約國的重視。低層次模仿絕不是生產性保護的應有之義。模仿是傳承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對既有的藝術佳作進行模仿,盡管能在審美上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甚至打開原作未能表現的藝術空間,也能提供諸多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存在;但一窩蜂地“再創作”,特別是對手工技藝和民間美術類非遺項目的傷害是巨大的。它非但沒有提升反而降低了手工技藝作品的格調,更動搖了手工技藝類項目存在的根基。
非遺保護不是單純為了留住歷史,而是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和技藝創造。題材、技法和材料的創新相對比較容易,最難的是藝術境界的提升。缺少這一點,藝人無論多么手巧,技法多么高妙,最終都只會淪為替他人完成二度創作的工具。化腐朽為神奇,需要“模仿”生活、表現生活,而非模仿他人。一件工藝作品的材料和技法固然重要,而承載其上的藝術境界才是核心競爭力,因而要在提高傳承人的藝術境界和原創意識方面多做文章,避免手工技藝和民間美術類非遺項目創作誤入歧途。傳統手工藝類和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有其自身的規律,選徒帶徒有其自身特性和要求,不可隨意改變;但不要使其凝固、靜止、不發展,而是使其走上穩健、持久、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這才是傳承保護的要義和真諦。
主動堅守,確保傳承原汁原味
非遺項目具有恒定特性和活態流變特性。恒定性指非遺是人類智慧、思想、情感和勞動創造形成的文化積淀,是群體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表達方式的踐行規則,依賴生存的環境和地域。同時隨著時代、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審美趨向等發生變化,傳承鏈條上的環節都會把個體的獨特體驗融入其中,有變異更要發展。
當下城鎮化推進中的非遺傳承保護是一個嚴肅而有挑戰意味的課題。
傳統村落是大量非遺聚集、傳承的載體,包括建筑群落、橋梁、廟宇、祠堂,生產生活、婚喪嫁娶、商貿集會、節慶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神話、傳說、諺語、歌謠等口頭傳統以及民間工藝、美術音樂、戲曲舞蹈等等。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原住民流失、傳統村落銳減,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系漸漸逝去,依附其上的鄉村文化日益瓦解,活態傳承面臨挑戰。由一村及一地,由一地及一省,復可及國。
在當前城鎮化進程中我們強調主動的堅守,需要毅力耐心更需要智慧,政府、學者和民間各有角色。政府在制定搬遷、復建規劃時,應首先考慮非遺保護規劃,使其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并居核心地位。同時,以建設鄉村文化生態空間為重點,改善居住、生存和傳承環境,留下原住民,留住傳承的本體。學者要走向田野盡可能多地保存、搶救并記錄傳統村落遺物,將村頭田邊的文化遺存納入學術研究殿堂,把學術智慧轉化為實踐成果。
(作者單位: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