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復別人 也不重復自己
嚴定憲為《大鬧天宮》設計的孫悟空形象。左側三種造型為著名裝飾畫家張光宇先生所設計,嚴定憲的設計系在此基礎上重新修改。本報記者 顏維琦攝
當年,《大鬧天宮》的動畫設計組每人桌上一面鏡子,對著鏡子揣摩表情、口型的變化。1962年,《光明日報》刊發了嚴定憲的工作照,這張剪報嚴定憲一直收藏至今。本報記者 顏維琦攝
提起中國動畫片,恐怕再沒有一個形象比“美猴王”更深入人心。
半個多世紀前,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歷時4年制作的《大鬧天宮》,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成為中國動畫史上的豐碑。幾十年來,《大鬧天宮》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在美國、法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成功發行,同時還伴隨著相關產品的開發,以及3D版的新生。
是什么讓一個動畫形象贏得持久的生命力?7月29日,今年78歲的“美猴王之父”嚴定憲在上海的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當年,20歲出頭的嚴定憲剛剛加入特偉導演的《驕傲的將軍》劇組,打下“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最初基礎,受命擔任《大鬧天宮》原畫組組長。就是這樣一位動畫新人,卻完成了“美猴王”這一關鍵人物的造型設計。
嚴定憲回憶說,當年劇組請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裝飾畫家張光宇先生擔綱造型設計。張老畫了三個孫悟空造型,都相當不錯,但導演萬籟鳴還是覺得不太滿意,要求時任原畫組組長的嚴定憲在張光宇造型設計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一個孫悟空。“當時,萬導提出了三點意見:形象突出,線條簡練,色彩鮮明。”經過反復修改,才有了最終為觀眾熟知的“美猴王”形象:臉似蟠桃,紅雞心,綠眉毛;鵝黃上衣,翠綠圍巾,豹皮短裙,紅褲黑靴。導演萬籟鳴用八個字稱贊這一形象:“神采奕奕,勇猛矯健”。
這個形象在新中國熒屏上的出現還是第一次。如何把這個角色畫“活”,畫出靈氣?這對原畫師是艱巨的考驗,既要給角色化好妝,又要讓角色演好戲。嚴定憲說,當時先后參加《大鬧天空》創作的原畫師有8位,加上20多位動畫人員,一共30多人的團隊挑起了這部113分鐘的動畫長片的重擔。光是原動畫就畫了十幾萬張,用時近兩年。
在嚴定憲看來,《大鬧天宮》之所以成為經典,首先,好的編劇功不可沒。影片的籌備期達半年之久,美影廠編劇李克弱對古典文學相當有研究,精于故事的選取剪裁,和萬籟鳴一起對《西游記》前七回進行了改編,提煉精華,著力表現。其次,它的藝術風格是典型的中國元素,既不同于京劇舞臺藝術,也不同于連環畫、年畫、民間剪紙藝術,透著濃郁的裝飾畫風格,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那時候我們要創新,我們老廠長特偉先生說,不要重復別人也不要重復自己。”嚴定憲回憶說,他和幾個主創背著工具,冬天北上進京,遍訪故宮、頤和園、西山碧云寺、大慧寺,收集佛像、壁畫素材,了解古代建筑、繪畫、雕塑各方面的藝術。
“現在打開電視,很多動畫片都是國產的,但是精彩的、好的不多。為什么?急于求成。現在很多動畫公司不去組稿,手頭沒有好的本子,找到一個就上馬,拉到籃子就是菜,也不去采風,就靠腦子想象。學日韓風格的太多,看不出中國味道。”嚴定憲說,中國有太多好故事、太多富有特色的審美樣式,中國動畫要實現新的超越,領軍人物、精彩故事、吸引人的藝術風格、生動的動畫表演,四者缺一不可。有了這些,中國動畫就有了根本,不愁不好看。(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延伸閱讀
四大天王斗悟空
嚴定憲講了一個細節,他和同在原畫組的愛人林文肖分到“四大天王斗孫悟空”這場戲。怎么表現這個激烈的打斗場面?兩人就開始琢磨,想到四大天王的四件兵器,分別是寶劍、琵琶、傘和蛇,就讓孫悟空設法破掉這四件法寶,于是就有了孫悟空變出的無數盾牌迎戰雪片飛來的寶劍;孫悟空和小猴子被琵琶聲音震得東倒西歪等場景,于是“這段戲就有看頭了”,而這些情節原著沒有,全靠創作人員豐富的想象。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