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戲“獨領風騷”
獨角戲《C》(圖3)、《朱莉小姐》(圖1)在國外戲部分分列一二。福建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圖2)也深受好評。 主辦方供圖
為期兩個多月的2013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于7月底正式落幕。戲劇節期間,新京報共邀請近百位讀者觀看了39部演出中的13部。根據讀者打分,此次得分最高的劇目是瑞典青年戲劇人哈馬迪·科米日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角戲《C》,而國內部分得分最高的是青年戲劇人孫曉星的《日常_非常日常》和福建梨園戲《董生與李氏》。
國際部分
《C》《朱莉小姐》獲好評
此次南鑼鼓巷戲劇節邀演的國際劇目看點頗多。瑞典的兩部獨角戲《C》和《朱莉小姐》都收獲了觀眾的好評。
《C》講述了一個神奇粒子C的奇幻旅程,哈馬迪·科米日在劇中既是C——一個上帝視角的敘述者、所有故事的串聯者,同時又是故事中的日本搖滾少女、南美洲拳擊手、美國總統、中東老奶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時還擔任燈光和音效。雖然是獨角戲,但全劇結構卻采用了電影式的多線敘事,異常復雜。
與《C》的原創文本不同,《朱莉小姐》是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代表作,也是瑞典知名度最高的戲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伯爵的女兒朱莉小姐在一個仲夏夜調戲家中的男仆讓并與之發生關系。第二天醒來,失去自尊的朱莉小姐在絕望中選擇了自盡。這是演員安娜·皮特森的獨角戲,在一位現場攝影師的幫助下,她向我們呈現了朱莉小姐迷茫狂亂的情欲世界,同時,故事的氛圍感和心理線索被突出。
國內部分
《日常_非常日常》《董生與李氏》并列最高
國內劇目中孫曉星帶來的《日常_非常日常》是非常獨特的一部戲。該劇從詩人藍藍的文本出發,一群毫無表演經驗的小學生和中學生,在舞臺上表演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讀課文、背單詞、嬉戲玩耍。此外,舞臺上沒有采用一個劇場燈光,全部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光源,比如臺燈等。在看似愉快的生活背后,是應試教育帶給孩子們的壓力。幕布上不斷出現近年來新聞報道中因學業壓力而自殺的孩子的名字,觸目驚心。戲的最后一幕,舞臺上只剩下一個魚缸,魚缸中的水被不斷抽出,金魚在其中翻跳達幾分鐘之久。在最后一天的演出中,一位女觀眾沖上舞臺,給魚缸中注入水。該劇演后談環節被視作演出的下半部分,觀眾們踴躍發言,表達對現行教育制度的看法。
數度進京演出的福建梨園戲《董生與李氏》,此番再次上演仍吸引了許多戲劇圈中人士。該劇的編劇王仁杰、梨園戲實驗劇團的曾靜萍、龔萬里等表演藝術家一道打造出這部既展現了古老的梨園戲的獨特魅力,又合乎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劇目。他們將現代小說改編而成的書生與寡婦的情愛故事講得妙趣橫生。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