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愛情》的開心與“傷心”
周杰倫電影作品《天臺愛情》近期在各影院熱映,部分評論稱,該片是“《如果·愛》之后最好的歌舞片”。筆者認為,雖然在某些技術環節上,《天臺愛情》的確可圈可點,但其過于單薄的情節設置與基本邏輯的缺失,還是留下了頗多遺憾。
就類型特征來看,一部合格的歌舞片并不僅是在片中加上歌舞場面,最關鍵的衡量標準是:歌舞在片中是否跟情節緊密銜接在一起,是否具有敘事機能。好的歌舞片,無論是經典的《雨中曲》《音樂之聲》,還是近年的《芝加哥》《理發師陶德》,歌舞設計都實現了與劇情、主題的水乳交融,最關鍵的情節點、核心主題的凸顯都交由歌舞來表現。
對比來看,《如果·愛》雖然在類型探索上相對簡單,但基本指標完成到位。而《天臺愛情》除少數幾個場景外,大部分歌舞戲份看不出相應的編排,也不理會跟前后戲份是否相和、是否會打亂敘事框架。舞蹈編排也乏善可陳,天臺上的多人舞本應是凸顯調度效果的上佳場景,最后卻成為大家一起來做“廣播操”。
對類型片而言,故事簡單不是問題,但簡單的故事被講得磕磕巴巴,甚至前言不搭后語,就是問題了。略顯單薄的主線和單場戲的拼湊感,讓人覺得《天臺愛情》的編劇水平還有待提高:經常故事講得好好的,突然插入一場莫名的戲,破壞了敘事節奏。本來,創作者可以抓住一條線慢慢講,但這部片子加入了許多不必要的枝節,缺乏相應的收場與交待,導致如王學圻、曾志偉、徐帆等出場時氣勢逼人的龍套,不是莫名“死”了,就是莫名“匿”了,前文對人物形象的鋪墊完全成了冗筆,故事講得有點虎頭蛇尾。
《天臺愛情》的故事背景被放置在虛構的小鎮加利利,但場景設計、人物造型都在向六七十年代時尚風格靠近,靠近之余又在色彩和部分細節上放大與夸張,使之具有幾分童話色彩。本來這是跟平面直白、健康陽光的故事風格相呼應,在呈現上頗有幾分日本著名導演中島哲也的味道,但其主要演員的表演方式、行為邏輯,屢屢將觀眾從美好的幻境中拖回現實。而且,單論視覺呈現,也應在乎新與奇,而不是一味鋪張,導致技術上的個性都在一抹濃得化不開的艷麗中湮沒了。
《天臺愛情》的主創陣容確實強大:侯孝賢御用攝影師李屏賓、楊德昌御用錄音師杜篤之、日本美工大師赤塚佳仁等。正是因為有這些高人加入,該片面子上可以算是紛繁熱鬧。或許有人會覺得,對于這樣一部只圖熱鬧開心的電影不必過于苛求,但也因此,創作者的責任正是讓觀眾興奮起來,而不是自彈自唱。
雖然技藝不精,但《如果·愛》之后能有一定話題性和關注度的華語歌舞片,也只有這部《天臺愛情》了。七年時間,華語片在此類型上不僅沒有更深入地探索,反而出現了倒退,這值得電影人深思。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