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生長
速讀《2012-2013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
透視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生長
從結繩記事到龜甲、牛骨刻字,從竹簡、錦帛到紙質印刷,再到如今的電子圖書。在人類文明的幾千年里,文字載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無論人們多么留戀翻書頁時真實的觸感,或者多么抗拒電子屏幕上冰冷的文字,數字出版都會像紙張取代竹簡般勢不可擋。種種跡象表明:數字出版的時代終會到來。
近日,第五屆數字出版博覽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會上發布的《2012-2013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繼續保持強勢增長勢頭,全年收入高達1935.49億元,比2011年的1377.88億元增長了40.47%。互聯網廣告、手機出版與網絡游戲依然占據收入榜前三位,其中手機出版的收入規模從2006年的80億元發展到2012年的486.5億元,發展勢頭強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子書全年收入31億元,是2011年7億元年收入的4.43倍,也呈高速增長態勢。
在數字出版中,微傳播的角色地位越來越高。微傳播,是指傳播主體、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都以微為特征,以個人聲音為主導,采用微話語表達,傳遞微內容的新型網絡傳播方式。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微傳播使不同的觀點在同一時空中發酵、交織,進而聚集彌散在民眾中的細微力量,從而獲得社會的持續關注力。
現狀
數字出版銷售大幅增加內容平臺多樣化
數字出版高速發展是世界出版行業的未來趨勢,2012年全球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勢頭整體迅猛,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繼續深入,數字出版對出版業的貢獻進一步加大。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公布的銷售數據,2012年美國出版業整體銷售額增長4.51億美元,達到65.33億美元,其中電子書銷售額增幅達到42%。與此同時,歐美的一些傳統出版社也積極尋求數字出版新模式,如德國學術出版社德古意特以其創新的PDA數字出版發行模式與圖書館帶來了數字內容共贏的新方式。
另外,移動互聯網上升為主要傳播渠道,我國的數字出版內容平臺建設也日趨多樣化。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全年新增網民509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規模為4.2億,較上年底增加約6440萬人。這為數字出版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出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并直接推動了閱讀方式的改變。
幾年前,提到數字出版,許多傳統出版從業者想到的是“媒體搬家”,認為只要和技術商合作,把內容數字化就是數字出版。現在,從業者已經擺脫了盲目跟隨的角色,開始應用數字技術進行自主探索。在行動上有所突破之后,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也日漸清晰。例如,在專業出版領域,由此形成一些特色數據庫;在教育領域,形成一些可盈利的在線教育平臺;在大眾出版領域,產生了許多廣受歡迎的電子書和其他數字出版產品與服務,均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從新型的數字出版領域來看,電商、技術商、運營商等都將觸角伸向了內容生產領域,紛紛加大對數字出版的布局與投入。另外,數字出版方面多項標準的制訂取得重大進展,數字出版版權保護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趨勢
數字閱讀結合社交網絡
微傳播需有效利用
數字閱讀平臺與社交網絡平臺的進一步結合,將成為未來數字出版發展的重要趨勢。早期的社交網站,都是以交友為主要功能,而從去年開始大熱的社會化閱讀則是將大眾傳播的內容嫁接到人際傳播的平臺上,即在傳統的以內容為核心的架構上增加關系要素。這種“社交+內容”的傳播方式,產生出驚人的傳播效力,社交化傳播已成為數字出版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與挖掘也將走進數字出版。數字出版正步入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社交網絡、電子商務與移動通信把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以YB(信息存儲量度單位)為單位的結構與非結構的數據信息時代。隨著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基礎的不斷提升,海量數據在經過精確分析后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比如,依據客戶購買與閱讀行為的全數據進行分析或進行精準內容投送、個性化、精確化營銷定位;對數字內容進行定位與改進,以提升內容價值。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迅速成長,進一步促進了受眾在媒體的參與度。微博、微信等微傳播渠道在聚合散亂力量、表達碎片的思想方面體現出強大的力量。因此,如何利用微傳播,在未來數字出版領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