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尊重女性的一版“花木蘭”
電視劇《花木蘭傳奇》前后換過20位編劇,總導演熊郁談創作初衷——
最尊重女性的一版“花木蘭”
電視劇《花木蘭傳奇》劇照
8月盛夏,各地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似乎都“被古裝”了,中央一套的《花木蘭傳奇》,八套的《畫皮之真愛無悔》,再有地方衛視的《精忠岳飛》《新洛神》,其實也都是觀眾熟悉的人物和不是很陌生的故事。唯獨《花木蘭傳奇》,是講了一位織女的故事。
木蘭這位名滿天下、被中華民族世代傳頌的巾幗英雄,早就已經以動漫、戲劇、影視等各種藝術形式走入觀眾的視野,知道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而《花木蘭傳奇》中木蘭的織女形象,確實對花木蘭有了全新的解讀。《木蘭辭》的第一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恐怕很多中國人都會背。但木蘭是不是就真的是一位織女?我們有沒有必要去深究或者考證它的真實性?這樣的演繹觀眾能否接受?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電視劇《花木蘭傳奇》的總導演熊郁回答:“我們見到的有關花木蘭題材的作品,其實都是來源于那首流傳千古的民謠《木蘭辭》,很多內容都是無從考證的。至于后人如何演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習慣把后面從軍部分作為主體,本身也無可厚非。我用了五分之二的內容寫她如何從一個女孩蛻變為一個成熟女人的過程,或者說是蛻變成一個頗有名聲的織女的過程,我認為這樣再銜接替父從軍會更有沖擊力,也更具傳奇性。”
“花木蘭的影視作品已經很多了,今天我們既然再做花木蘭就要有一個理由。當然,理由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原創。我們不再重點做她獵奇那一部分,就把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形象貫穿始終,全新演繹花木蘭。”熊郁初期有“織女木蘭”的想法后,前前后后接觸過20多個編劇。他說,“有這個想法的時候還沒有劇本,用了四五年才定稿。每一個編劇心中都有一個自己認為的花木蘭,這和我們想要拍攝的方向不一致,也有編劇寫的是木蘭從軍前就是個假小子,精通武學等等。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們對編劇的處理也比較極端,必須要朝這個方向思考。我們要做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花木蘭,這個不一樣既是興奮點也是挑戰點。所以有的編劇調整不過來思路,就只好換編劇。”
“現在做出來的效果我很滿意,從創作理念上顛覆了以往有關花木蘭題材作品的傳統。尤其在后半部分,完全沒有寫花木蘭如何隱藏女子身份的戲份,構思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寫的是花木蘭暴露身份的過程,從第一個人到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她的性別。”熊郁認為,這個更忠實于花木蘭本身,也是真正意義上思想上、情感上,最尊重女性的一個版本,而且在女權方面也做了一定引申。尤其,花木蘭在戰場上打的最重要的一仗恰恰就是借助她女性的身份優勢。最后一戰,為了說服北魏皇帝借兵給柔然王子配合花木蘭兩面圍攻,花木蘭自曝女兒身份,皇帝之所以信任她,也是因為她與柔然王子的愛情。皇帝還以此鼓舞軍將士,說:你們的將軍是個女人。一個女人都能如此,何況七尺男兒。今天不為別的,就為這個女將軍,你們也一定勝利歸來。熊郁認為:“這樣的思路是獨辟蹊徑,區別于以往所有花木蘭的版本。她織女的身份在這部電視劇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正是在觀眾完全接受她作為一個成熟、完美的織女身份的時候,再去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種震撼要更大更有沖擊。花木蘭的故事至今已經1000多年了,我相信再往后1000年,肯定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演繹。”
據說電視劇中的服裝也很講究,花費五百多萬。熊郁的說法是,“花木蘭的家鄉五鳳谷是北魏最有名的織繡之鄉,可謂天下聞名,我想最漂亮的服裝一定是穿在花木蘭這群女孩子身上的。所以在前部分花木蘭是織女的時候,在服裝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電視劇前半部分的服裝應該盡量有飄逸感,后半部的服裝要形成反差有重量感,如果用聲音來形容的話,前面應該是風的聲音,后面應該是金屬撞擊的聲音。”
為了讓人物情感發展更逼真,劇中的大型戰爭場面盡量實景拍攝,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劇組幾乎匯集了當時壩上草原方圓幾十里所有的馬匹,動用了數百名群眾演員參演,僅戰爭戲就連續拍攝了兩個月,馬戲特技鏡頭500多組。熊郁說:“男女主角他們并沒有生活在一個地方。花木蘭與敵方國家柔然王子產生了感情,所以他們情感的一步步遞進都是在戰場上發生的,戰爭的戲有很多是男女主角的對手戲,情人之間的見面也大部分發生在戰場上,完全用電腦做,肯定是做不出戲的。”有時候大場面的戲有上千人參加拍攝。
因為是古裝武打片,拍攝過程中熊郁最擔心的就是演員的安全問題。在這方面,導演向美國好萊塢學習,特別聘請了安全員,專門做安全監督。“比如要拍動作戲,安全員就在現場,導演設計出動作,跟演員溝通的時候,安全員就要參與評估,判斷有沒有危險,評估風險系數,安全員通過了,我們才拍,如果他認為太危險,我們就不拍。”熊郁團隊希望這部他們傾盡全力打造的電視劇能在夏日帶給觀眾一絲清涼和感動。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