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田野文物保護刻不容緩
被盜的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巖上村石獅子 資料照片
近來田野文物屢遭盜竊,案件頻發,文物專家向記者反映了相關情況,呼吁盡快加強田野文物的保護工作。
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劉衛東多年研究、征集田野石刻文物。他告訴記者,田野文物即置于野外并具有文物價值的石刻,如石碑、石像等。近期發生在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巖上村的一尊石獅子被盜就是一樁典型的田野文物盜竊案,至今尚未尋找到破案線索。被盜的這尊石獅子原有一對,早年間放置在一處民居院門口,十多年前曾經失盜,2007年經河北省警方破案并追回。文物部門為安全起見,將其安置在巖上村村委會院子里,卻再次被文物販子偷盜。另外一尊石獅子已經被房山區文物部門收藏,實施遷址異地保管。據劉衛東介紹,從存留的照片上看,被盜的石獅子為白色大理石材質,高約1米,長約1.4米,重約1噸。因為其造型生動、古樸,吸引了不少文物愛好者和石刻工匠前來照相并仿造,但仿品均未達到逼真的程度。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郭京寧曾在房山區南水北調沿線做過文物考察發掘工作。他認為巖上村被盜石獅子系元代遺物,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可能是主持過大都城營建的元帥張柔的墓地遺存,該墓地現為房山區重點文物。郭京寧表示,北京市房山區屬文物大區,現有文物兩萬余件,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居寺內的文物就有一萬五千余件,全區遺存的田野文物大約有上百處。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房山區田野文物接連被盜:2012年10月,房山區谷積山明代太監墓的須彌座被盜;2013年4月,房山區清代大臣墓的墓碑等石刻被盜;這次又發生了巖上村元代石獅子被盜。他表示,近期田野石刻被盜案件呈現出上升趨勢,這與其分布范圍廣、數量多、保護難度大有關,也顯示文物犯罪活動極為猖獗。
劉衛東介紹,各地文保部門的保安力量薄弱,許多田野石刻等文物都無法派專人管理保護;保安技術落后,保安人員也無法有效地管理保護。
針對田野文物分布廣、數量多的特點,文保部門曾經提出將其集中管理保護,但也有專家表示反對,認為應遵循文物在原址保護的原則,田野文物不能移動,否則就失去其歷史信息,有損歷史傳承。郭京寧認為,對管理保護難度大的田野重要文物,可以采取暫時集中保護的措施;等到條件成熟,再將其回歸原址。這雖屬無奈之舉,但可以有效地防范偷盜、破壞等違法犯罪活動。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近年來媒體上鑒寶等節目過多,無形中刺激了文物及藝術品的非法交易。當前應該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依法嚴懲文物犯罪,同時全社會應加強文物保護意識。
劉衛東強調,分散在田野的石刻文物以及一些無人看管卻同時具有文物價值的寺廟建筑,即使遭到破壞損毀乃至被盜,文物部門也難以及時掌握具體信息。目前加強田野文物保護刻不容緩。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