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大雅見情趣
“為圣者諱”是中國封建歷史文化深層的痼疾,甚至成為官場制勝之不二法門。由韓志君編導的新編豫劇歷史戲曲片《大腳皇后》,取材民間流傳的一段歷史傳奇,不但批判了封建時代女性裹腳文化的弊端,更巧妙地將“為圣者諱”融入故事的內核,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引領觀眾的思緒穿越于歷史與現實之間,呈現出一種大俗大雅、寓莊于諧的喜劇樣式。
之所以稱“新編豫劇戲曲片”,是因為它不是改編豫劇傳統劇目,而是直接從民間傳說中獲得創作靈感。《大腳皇后》的創作給我們帶來了兩點藝術啟迪。啟迪之一,歷史題材新作品的創作,應該立足于當代,著力從歷史中發掘思想價值,發掘草根性的民間智慧以豐富作品的內涵。影片的主人公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秀英,她出身貧寒農家,曾隨朱元璋帶過兵、打過仗、見過世面,即便貴為皇后,仍關注民生、善開言路、舉賢愛才。因天生一雙大腳,民間便送她一個“大腳皇后”的綽號。孰料元宵燈會上,書生王庸信筆題了一款嘲諷皇后的“燈謎”,道是:“一人肩上橫扁擔,卻能挑谷到月邊,王爺頭上頂白發,反字去又一口填。”(謎底:大腳皇后)。京都府尹潘俊臣將之告發到皇帝朱元璋那里,王庸因此身陷“文字獄”,被判死刑。然而,馬皇后卻趕赴法場,刀下留人。為了明辨是非,她又巧設了一個在后宮開庭、并由她親自主理的“審腳”之局。親自坐堂開審,審的竟是自己的一雙“大腳”,真乃奇人、奇事、奇局。面對馬皇后的大腳,潘俊臣是膽戰心驚、諱莫如深,并巧舌如簧、指鹿為馬,竟說她的腳雍容華貴又精巧,“人間天上都難挑”;而王庸則乞死直言,說她的腳大,又申訴道:虛言必詐,偽言禍國。若偽言日盛,是非顛倒,“我大明朝國將不國”。兩人所言各異,呈現迥然不同的人格,是非、曲直、真偽、忠奸、賢愚判然兩分,令躲在屏風后竊聽皇后坐堂的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王庸的乞死直言、獨立不屈,在今天看來,也發人深省。
啟迪之二,豫劇與黃梅戲在展現地域風土人情上俱屬于草根性很強的戲曲藝術品類,其經典劇目充溢著民間智慧,如豫劇《七品芝麻官》和黃梅戲《天仙配》都曾風靡于戲曲舞臺和銀幕。但是在當下日益浮躁、“泛娛樂化”的文化市場中,戲曲電影的觀眾日漸流失,戲曲片也被邊緣化了。如何讓戲曲從舞臺到銀幕煥發出新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前來觀賞,《大腳皇后》這部新編歷史豫劇的誕生,可謂當其時也。
它既注重題材開掘的深度和新意,又十分講究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創造。這位大腳馬皇后被刻畫得鮮活、傳神,性格率真,整個故事情節的安排也很接地氣。特別在豫劇傳統舞臺程式的繼承與革新上,影片作出了可貴的探索。它借重電影鏡頭畫面造型的優勢,將戲曲表演的寫意性與電影環境的寫實性巧妙融合,如輝煌的明代宮殿,以及體現民間煙火氣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氛圍的元宵燈會,都因為電影實景的營造而為戲曲表演烘托出一種歷史的真實感。與過去戲曲舞臺紀錄片式的拍法不同,該片并未經過舞臺演出階段,而是直接從電影劇本出發,由分鏡頭、唱腔設計與作曲、配器等交織并行,然后進入拍攝。這就為戲曲藝術片的創作開拓了一種新的方式和路徑。該片的豫劇演員陣容也十分可觀,享有“豫劇小皇后”美譽的王紅麗擔綱主演馬皇后,又有豫劇名丑牛得草的兩位親傳弟子金不換和葛草旺的加入,成就了現在這臺新編豫劇大戲,殊為可貴。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