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風:用交互設計講述中國故事
設計中的彥風。本報記者 王 玨攝
古樸的界面、流暢的操作、優美的音樂,在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首款App《胤禛美人圖》中,雍親王胤禛的美人屏風被裱為12幅皇家生活場景的曼妙掛軸。你只要指尖輕觸,不但可以360度互動觀賞宮廷文物藏品,還可以透過12幅美人屏風畫像一窺清朝盛世華麗優雅的宮廷生活。App《胤禛美人圖》于5月24日零點上線,兩周內下載量已經超過20萬。
該款App的設計主持、中央美術學院交互設計實驗室負責人彥風介紹,他的團隊通過兩個多月的研究和策劃,對故宮的數字化需求及公眾的文化需求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繼而通過數字呈現的方式,將原本屬于專業領域的知識推向公共教育領域。用戶可以從人物的妝容發飾、室內家具裝潢、擺放器物陳設、圖案隱含寓意等方面來欣賞,探索畫軸背后隱藏的故事。“這個App的精髓在于將故宮紅墻里鮮為人知的故事搬到了墻外。讓用戶通過交互式體驗感受中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意蘊。”
彥風做過音樂和戲劇的策劃、展陳的設計、記者編輯、策展人,去美國學完數字藝術設計之后,彥風到中央美院做了一名交互設計學的老師。在開發App《胤禛美人圖》之前,彥風和他的團隊制作的App應用《中國古典家具》,不但成為2012年度經典作品,而且榮膺德國紅點傳播設計大獎,并永久收藏于德國紅點設計博物館。
談起《中國古典家具》設計初衷,彥風坦言,這款App起先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覺得古典家具受眾面過窄。他的堅持緣于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熱愛。“中國古典家具不用一釘一鉚,完全通過榫卯結構原理構建成型,體現了中國人超凡的動手能力和聰明智慧,更體現了背后蘊藏的文化、禮儀、生活習俗。”彥風說。
彥風和其團隊開始了前期搜集資料、實地調研、數據分析工作,這項工作就花費了近6個月的時間。他們在著名家具專家于山先生的帶領下,走訪北京周邊的各個古典家具市場,訪問故宮的修復專家和大師,對家具修復的全部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整理。“光一把椅子就需要反復地觀摩,通過不停地拆分,了解所有的部件,思考如何用數字的方式呈現。”彥風說。
具體制作過程包括了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原型對象設定,數字建模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對終端產品設備進行有效的用戶體驗研究。彥風舉例說,“觸摸設備要求遵循和符合人體工程學,人們用iPhone習慣用一個手,用iPad往往用兩只手,兩者的終端設計就存在很大不同。”
從最初的創意策劃到調研、制作、上線、測試、推廣,《中國古典家具》的誕生花費了8個多月。“設計本身就是在講故事,策劃創意是關鍵,也是核心中的核心。”彥風說,設計師就像是一個導演。在中國古典家具的設計過程中,彥風就致力于為家具迷講好故事。
彥風說,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關注如何更好、更方便地使用產品,優秀的互動藝術或交互設計作品,往往由人的參與來促使作品完成。交互設計完成了從單純使用到體驗良好的轉變,它既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平面設計學、產品設計學等方面都將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彥風還承擔了中國美術館展出的“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中的古畫修復數字化呈現部分,與故宮合作的其他藝術品數字化項目也在有序推進。彥風的理想是,運用數字媒體形式推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編輯:單軒)
· | “指尖上的博物館”網站、微信一個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