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寧:小揚琴敲出的“大視野”
劉月寧(上)在“中印之夜”音樂會與印度音樂家合奏《拉格·茉莉》
中國古老的揚琴與印度的桑圖爾、塔布拉鼓相遇,會奏出怎樣的美妙旋律?7月6日,在“中印之夜·劉月寧與印度音樂家新作品音樂會”上,一曲世界首演的《拉格·茉莉》令人嘆為觀止,揚琴的清亮音色、桑圖爾的空靈滑音與塔布拉鼓敏捷而多變的重音默契配合,合奏出一曲獨一無二的《茉莉花》。
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揚琴專業“排行”第四,排在古箏、二胡、琵琶之后,在很多普通人的眼里,揚琴就是中國本土一件很平凡的民族樂器,甚至缺少一些“個性”。但在著名揚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劉月寧看來,“揚琴”絕不平凡,它不僅具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更是一件世界性的民族樂器。起源于中東地區,其發展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稱為“揚琴”、東歐稱為“欽巴龍”、西歐稱為“哈克布瑞特”、西亞和南亞稱為“桑圖爾”、墨西哥稱為“薩特里”、英語區稱為“哈默德西瑪”等等,當揚琴以“洋琴”的面貌,站在世界民族器樂展演的舞臺上,按照劉月寧的話說就是“會親戚、見老鄉去”!的確,劉月寧帶著這樣的自信和開創精神,以揚琴為媒,不僅為這件樂器,更為中國民樂轟轟烈烈地開創了一番新天地。
成長路上的精彩“答卷”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目睹了劉月寧在專業上成長的每個階段,并將劉月寧視為同屆的“老同學”,只不過他是作為大學生,而劉月寧是作為中學生同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在這35年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劉月寧都奉上了非常精彩的“答卷”。
1977年,中央音樂學院招收了一批年齡在10歲上下的優秀少年音樂人才,那個懷抱著揚琴夢想、長著可愛“娃娃臉”的12歲小女孩劉月寧從河南洛陽來北京參加考試,一曲清澈完美的《映山紅》震驚四座,劉月寧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曾為首批錄取的少年音樂人才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春蕾》,劉月寧以她美妙的琴聲名聞海內外。10年后她又以“全優三好生”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并留校任教,在國內外民族器樂大賽中多次獲獎,享譽海內外,被音樂界譽為“揚琴精靈”。
怎么能夠讓更多的人理解揚琴的世界性,劉月寧已經思索了很久,為此她不斷開拓中國音樂文化對外交流的新路徑。作為我國民樂表演藝術界屈指可數的留洋博士,劉月寧2004年獲得教育部公派訪問學者資格在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從事音樂教育研究;2005年成為國際揚琴賽事歷史上第一位中國評委;同年舉辦的6場師生揚琴專題音樂會系列,首次在中國開創專題系列音樂會的先河;2008年創建中國第一個揚琴重奏團“茉莉花”;2010年在中國出版了第一本國際揚琴領域譯著《東歐揚琴音樂文集》,填補了對揚琴這件世界性民族樂器在學術領域的空白……值得驕傲的是,2006年劉月寧在匈牙利舉行了首次由中國音樂家演出的個人獨奏音樂會,有感于劉月寧音樂會的成功舉辦,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于2008年起增設了民間音樂系,恢復了停教半個多世紀的匈牙利大揚琴專業。不斷帶著揚琴走向世界的劉月寧,也不斷將世界各個體系的揚琴帶回中國。2006年回國后,在她研究生的畢業音樂會上首度用 “欽巴龍”演奏名曲《曼舞的匈牙利人》。
“當東方與東方相遇”
“音樂對于我就如同信仰一樣不可或缺,只有對音樂的熱愛,才是促使我不斷前行的根本力量,也是最持久的原動力。”只能這樣理解,要想作成、做好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確實需要這種“最持久的原動力”。所以,無論何時,劉月寧都活力十足。
2008年底,劉月寧作為美國福特基金“亞洲學者”赴印度德里大學音樂系從事印度音樂文化研究。在申請材料里,她誠懇地寫道:“揚琴屬于世界音樂體系,在當下,應該把揚琴放在世界民族音樂的范圍內,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揚琴。我愿意做這個工作。”短短9個月的研習之路,劉月寧走訪了印度多個城市舉辦中國音樂講座音樂會,并成為首位開啟“中印音樂對話”的中國民樂演奏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印度音樂“教父”的拉維·香卡在訪華期間,對中國樂器很感興趣,他表示希望將來能使得中印兩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在舞臺上相遇,演繹音樂史上的“東方與東方相遇”。“如果沒有對印度文化的濃厚興趣,不研究印度音樂的特點,是很難與印度音樂家真正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的。”劉月寧在印度期間對桑圖爾琴的研究整理,甚至填補了印度桑圖爾琴藝術理論的空白。2012年,她與中國泰戈爾詩翻譯家白開元聯手,出版《泰戈爾歌曲精選集》,這不僅填補了泰戈爾中文版歌曲的出版空白,也對泰戈爾音樂在中國的傳播、演出與研究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成為中印兩國音樂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當東方與東方的相遇”主題音樂會已舉辦三場,第一場在2009年年底的國家大劇院;第二場是在2011年的印度加爾各答市政廳;剛剛舉行的第三場更是盛況空前,不僅是中印民族樂器歷史上首次與交響樂團的合作,還全新演繹了諸多新作品,尤其是下半場的《夢·四境——為中國揚琴、印度揚琴、塔布拉鼓、古琴和樂隊而作》是劉月寧為此次音樂會特別向青年作曲家于洋委約創作的。劉月寧不僅要協調方方面面,還要專注于舞臺上的演奏,為此她累暈過好幾次……但是,當7月6日的夜晚,她站在北京音樂廳的舞臺上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如此充滿活力且技藝超群的揚琴演奏家和令人驚訝的古琴演奏家。
全球首個“音樂孔子學院”
劉月寧說,她所做的很多工作,其實似乎并不是她的“職責”范圍之內,沒有人催促她,甚至會被人誤解,但她都一笑了之。的確,作為一個開創者,她時常背負著極大的壓力,而這都源于她心中對音樂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她常常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告訴她——上天派她來做這件事,就是要她肩負使命。
忙完音樂會,學院也陸續放假了,本以為會清閑一下的劉月寧一刻也不得閑。今年,對于劉月寧來說又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開始。去年6月,由國家漢辦支持,中央音樂學院與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合作辦學的全球首家音樂孔子學院在丹麥掛牌成立。中央音樂學院高度重視這一新生的前沿領域,專門設立了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這一新機構的設立將是中國的音樂教育向全球推廣的直接樞紐。有過多年海外訪學經歷的劉月寧任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為此每當她忙完教學、排練、演出和大量的社會活動以及工作之后,她都需要用大量的時間投入到音樂孔子學院的籌備協調中。對于音樂孔子學院,劉月寧有很高的期待,她認為是水到渠成、生逢其時,更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將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精華注入到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中,通過音樂讓世界理解中國、中國文化和精神內涵。“孔子學院在海外開辦這么多年,它也需要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音樂恰恰是能比語言更容易表達情感的載體,所以開辦音樂孔子學院大家也都很興奮。雖然很累、非常累,也面對一些不可知的困難,但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確實積累了很多經驗,也讓我們變得更加勤奮。”劉月寧說。即將到來的8月,音樂孔子學院接受丹麥皇室邀請將到法國進行一場盛大的音樂會演出,這作為一種榮譽,也是音樂孔子學院成立以來首次在世界舞臺上的精彩亮相。
接觸過劉月寧的人,都不禁會慨嘆:她可以透過這樣一個小專業,開啟那么一片大視野。劉月寧說,音樂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我從不把音樂局限在一個固定空間里,也不希望中國的民樂只是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賞,我希望所做的事情可以使中國民族音樂的平臺越來越大、視野越來越寬”。現在,她正快步走在路上。
(編輯:曉婧)
· | 劉月寧:讓世界通過音樂理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