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生存智慧:向公共空間轉型
成功的實體書店都在向獨立的公共空間轉型,形成完整產業鏈,傳播生活方式,設計創意產品,彰顯個性特色,讓店面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文氣息。
有關實體書店生存現狀的新聞常讓讀書人揪心,在租金上漲、網店沖擊等因素影響下,體現城市文化底蘊、凝聚城市文化氣質的實體書店舉步維艱。近期,北京市新聞出版局表示,正就北京地區實體書店發展扶持政策展開研究,并通過媒體向社會公開征集“扶持實體書店”的有關建議。對此,公眾紛紛建言獻策,提出了“特色經營、營造舒適閱讀空間”“立足社區、成為文化集散地”等建議。
去年,杭州曾出臺國內首個民營書店扶持政策,上海市隨后也出臺了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政策,對單個實體書店的資助有望突破50萬元……這些舉措,給書店發展帶去了暖意。
盡管實體書店式微的現象在各國普遍存在,但人們依舊相信,傳統書店“是上帝建在這個世界上的花房”,是網絡書店等其他形式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公眾對書店的文化情結,決定了實體書店不應該只是一個做圖書買賣的地方,更應該成為充滿人文氣息的公共空間。知名文化人梁文道說,書店與網店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書店是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環境。網上買書那么方便,為什么還有人認為去書店買書好?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去書店不是單純為了買書,而是去感受環境和氣氛。
一些很成功的實體書店,準確把握了書店有別于網店的本質。比如,香港的二樓書店都很具個性化,像阿麥書房,在文藝設計方面走出了一條路;深圳的舊天堂書店、南京的先鋒書店等,則以大量沙龍、演出活動作為補充,培養出一批固定的忠實讀者和來訪者;也有一些做分眾的主題書店,比如“電影主題書店”,定期組織講座、觀影活動,并請來導演與觀眾分享,贏得了高人氣。
這些成功的實體書店都在向獨立的公共空間轉型,在經營方面不是只賣書,而是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傳播生活方式,設計創意產品,彰顯個性特色,讓店面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文氣息,多放一張沙發,就多留住一些讀者。現在,咖啡吧幾乎成為許多獨立書店的標配,這釋放出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書店首先應該成為友善的閱讀空間,然后才能通過提供延伸產品、文藝活動和增值服務來擴大盈利。
實體書店要生存、發展,外部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固然需要,但根本的還是要立足市場,從市場中發現適合自己的生存智慧。這種智慧需要立足文化、創意、閱讀延伸乃至生活方式,如此,書店發展才能有源頭活水。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