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與音樂豈能“不相及”
風馬牛不相及,意指事物間完全不相干。近幾年,在影視作品的音樂中,一種“風馬牛”病傳染開來。音樂是影視作品的重要元素,二者結合得好,就會讓音樂和影視作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患上“風馬牛”病的影視音樂和作品卻是水油分離,甚至矛盾重重。
影視音樂“風馬牛”病最常見的表現是:不管時間、地點、人物、動作、語言、情節、情景,只用一個電子編程的一個樂句甚至一個動機、一個鼓點、一個效果音響貫穿始終,音樂成了橡皮泥、萬能膠。
“風馬牛”病的另一種癥狀是音樂“拿來主義”。例如,電視連續劇《我的故鄉晉察冀》“拿來”了《父老鄉親》作主題歌。《我的故鄉晉察冀》是一部抗日劇,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懷。而《父老鄉親》這首歌創作在改革開放以后,表現的是父老鄉親的勤勞善良,在創作意圖和歌曲元素上與抗戰風馬牛不相及。如此張冠李戴的“拿來”,是不是有些滑稽?
還有一部電視劇《獵殺》,竟然“拿來”了《唱支山歌給黨聽》做主題音樂。兩者不僅主題不相干,使用時也經常張冠李戴。該劇中修女為外國神甫上墳的情節,《唱支山歌給黨聽》作為背景音樂響個不停——實在荒唐!
除了內容上的“不相及”,有些影視作品選用音樂時甚至不考慮史實。電視連續劇《解放大西南》中有一場重慶解放慶功大會的戲,一首大合唱作品《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是表現重點。而這首歌是1952年8月為紀念“八一”建軍節,在北京舉行的全軍第一屆文藝匯演上,由西南軍區文工團創作并推出的,表現的是人民解放軍不怕艱難困苦進軍西藏。三年后才創作出來的大合唱,被電視劇《解放大西南》提前拿來“登臺亮相”,豈不是笑話?
影視音樂的“風馬牛”病,不僅使自身脫水變形,而且對影視作品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消解力。其實,這種病的病根很簡單:創作者本就欠缺音樂常識的“ABC”,又遇到創作浮躁的大氣候,病態影視音樂的產生幾乎是邏輯的必然。
影視音樂的“風馬牛”病,需要治治了。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