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樊籬 創新春晚
很長時間以來,社會上對于改革春晚的呼聲十分強烈,但作為一個已成為現代民俗的中國特有文化產品,改什么、怎么改,不僅是春晚創作團隊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目光。
對央視春晚而言,怎么改才能推陳出新,始終是一個難題:一方面,春晚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象征,被賦予太多期待;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選擇越來越多樣,眾口難調的問題也愈演愈烈。實際上,多年來央視春晚創作團隊的創新努力一直不曾停止,導演常常換,創新年年有,舞臺設計、節目編排早已今非昔比,但一道無形的樊籬似乎總未被打破,央視春晚依然難以讓人耳目一新。
這一次,2014年的春晚,自下而上的期待與自上而下的方略終于形成了合力。中央領導同志歷來強調,要以改革創新精神辦春晚,探索新思路、開門辦春晚,把春節聯歡晚會真正辦成全民大聯歡,引領時代新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強調春晚是央視主辦,但要作為一個國家項目,動員和組織更多更廣泛的力量參加進來,要有海納百川、浩浩蕩蕩的氣派;強調要改革導演選聘機制,面向全社會邀聘總導演以及各門類節目的導演,組成強有力的導演團隊,把最新的理念、最有特色的創意體現到春晚節目中來;強調要創新主創團隊選拔機制,按類別面向業內選聘拔尖人才加盟,把全國最優秀的專業人才吸納進來,組建最強的創作陣容。之后,央視2014年春晚導演團隊實行公開競聘機制,最后鎖定馮小剛,第一次有了央視以外的人出任總導演。
應該說,此次以馮小剛擔綱春晚總導演為標志的改革,是央視“開門辦春晚”的一次重大改革,甚至可以說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是真改不是假改、是大改不是小改。面向全社會邀聘春晚總導演,不僅是一次總導演人選產生機制的改變,它前所未有地觸及到了多年來已經成為慣例的主創任用機制、節目選拔機制,是一種機制的創新,那道導致春晚難有實質突破的樊籬終于被突破。
馮小剛作為一個“圈外人”,以“外援”的姿態進入,擔任全民矚目的央視春晚總導演,已然成為了機制改革創新辦春晚的最大隱喻。公眾相信這是一場“動真格”的春晚創新,相信從機制創新推動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會真正打破央視春晚的瓶頸。
作為一道13億人共享的精神文化大餐,央視春晚擔負著引領時代新風尚、傳遞社會正能量、增強人民群眾凝聚力的重要職責,而如何把創作團隊的藝術追求與春晚的社會責任很好地結合起來,將大眾口味與小眾口味調和起來,尤其是提振逐年下滑的語言類節目質量,更多地將平民精神注入春晚,讓春晚更能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待,也是社會輿論關注的一個焦點。
春晚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成熟品牌,多年來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貢獻功不可沒,此次機制改革創新,可謂給整個文藝創作生產管理機制的改革帶了一個好頭,吹來一股清新之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場觸及機制的改革創新,將為春晚注入新的藝術個性和經驗,給春晚帶來新意和亮點,也將會使春晚更接地氣,為億萬觀眾獻上一道豐盛的精神文化佳肴。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