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培育文藝新風(藝壇雜議)
文藝新風的出現,需要文藝家摸準文藝脈相并率先作為,他們的旗手和鼓手作用,以及砥柱擔當功能不可替代。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容回避。首先,當前亟待培育和造就一批像魯迅那樣的人。他們高擎文藝新風旗幟,秉持闖將精神,視野宏闊且目光如炬,對于文藝新風的崛起具有強大的矯治引領作用,對于沉渣積弊具有超強的去污蕩滌效應,他們是空談文藝、矯情文藝和低俗文藝創作的克星,也是偽現實主義、偽娛樂文化和無度消費文化的阻擊手。
其次,文藝新風的崛起需要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取信于民。文藝新風的誕生不應只坐而論道,更應起而行道,應當創作出大量既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雙璧生輝,又能夠“挽風氣和砭流俗”的示范之作;既具有黃鐘大呂之聲,又不失人文情懷的通俗之作;既攜帶文藝啟蒙初衷,又超越啟蒙理想的扛鼎之作。這些優質作品,才能夠影響人們的精神觀念和文化信仰,引導他們認清優質文藝與劣質文藝的高下分野,讓文藝甘露真正去潤澤身心、撫慰人生。倘如此,趨良風者才會相率而入,趨邪風者才會漸行漸遠。
再次,文藝新風的出現離不開文藝評論家的有力作為。評論家是文藝生態健康發展的“郎中”,部分評論家不應被金錢收編,不應在養尊處優中鈍化了筆觸和鋒芒,面對突破底線、沒有品位和言之無物的創作現象,評論家應拿出魯迅先生“嫉惡如仇、除惡務盡”的操守和氣概,以有力的思想筆觸揭穿真面目,扶正氣、驅邪氣。
當下,精神文明的突出矛盾應是人民群眾高漲的文化需求與優質作品稀缺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文藝作品存在的主要原因,優質文藝作品大多以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為主要內容,人民群眾應當最有發言權。文藝作品和文藝新風主要是為人民群眾而生,文藝作品和風尚適不適合群眾的口味,滿足不滿足群眾的需要,有益或無益世風民俗,不是發行量和收視率簡單說了算,不是獎杯和證書說了算,更不是忽悠綁架民意說了算,它們需經得住世道人心的篩查,經得住時空淘洗的考量,經得住社會效應和審美效應的實踐檢驗。創作者不應以一己好惡而強加于人民群眾之上,以一己悲歡而誤以為是全社會的悲觀,避免在畫地為牢、自我欣賞,以及自我感覺良好中將人民群眾拒之門外。創作者要敞開胸懷,放出眼光讓人民群眾切實參與到文藝生產之中,只有讓人民群眾看得懂、聽得懂的文藝,他們才可能真正參與進去,才可能在人民群眾中產生深刻的影響力。(作者為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