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史詩”的蘇醒
接黑土地的地氣,擁有松花江的豪氣和黑龍江的大氣
“鄂倫春史詩”的蘇醒
——聽哈爾濱交響樂團音樂會所想
哈爾濱交響樂團1908年建團,早先以外籍演奏員為主,是國內成立最早的交響樂團。今年夏天樂團推出“龍江兒女情”系列作品音樂會,旨在推介本地優秀作曲家優秀交響作品。首場音樂會選定魏作凡先生的《鄂倫春史詩》,這部作品本身很優秀,然而50年來無人問津,沒有任何演出機會。究其原因,多種多樣。改革開放以前主要是政治原因,而如今卻是經費、選題等其他因素。
作曲家魏作凡1975年去世,作品旋即失去主人,從此無人要求它上演,知道這一作品的人伴隨時光流逝越來越少。更何況這部作品藝術含金量高,演奏技術難度較大,排練費時,需要表演藝術家較高的水平與時間精力的投入。指揮與樂隊都有畏難情緒,沒人去碰這個作品,致使音樂圈幾乎集體“失憶”,這部50年前創作的優秀交響作品,近乎銷聲匿跡。
7月5日的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交響樂團舉辦的“龍江兒女情”系列——紀念著名作曲家魏作凡先生誕辰八十周年交響音樂會舉行。音樂會開臺的《鄂倫春史詩》,便是魏作凡先生50年前創作的作品。雄壯的銅管響起,是鄂倫春狩獵的號角;鼓鑼齊鳴,是獵人馬隊的奔騰。4音動機構成的奏鳴曲主部主題動力十足,在模進中展開,定音鼓連續敲擊,給副部主題抒情旋律蒙上一層緊張不安的氣氛,情緒瞬時轉暗,隨即云開霧散,音樂滾滾向前。這部交響作品展開部使用主部、副部主題材料交織發展,主調寫作手法為主,抒情性、戲劇性、交響性兼備。再現部結束于主部主題的反復展開,明朗樂觀、熱情向上。作曲家充分利用交響樂強大的表現能力,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段、復雜的音樂語言為今人理解過去留下了鮮活的音響記載。音樂超前且引人入勝。
音樂會接下來由中國愛樂樂團小提琴演奏家趙嬋(魏作凡兒媳)演奏了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央音樂學院鋼琴教授魏小凡(兒子)演奏了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趙嬋演奏音準佳良、流暢、結構完整,華彩樂段十分精彩。盡管中段出現“跑弦”事故,演奏家與指揮臨場不亂,很快調整進入正常演出狀態,顯示出表演藝術家良好的現場素質。魏小凡演奏音色飽滿、從容大氣,音樂表演十分完整,第二樂章表演尤其出色,樂隊配合也很默契。只是第三樂章快板處樂隊略嫌慢點。指揮姜金一經驗豐富、激情洋溢、猛揮猛帶,結尾依然十分圓滿。
魏作凡1961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鄂倫春史詩》是他畢業前后獨立完成的第一部交響作品,修改于1962年,定稿并首演在1963年,而創作有一個深厚的積累的過程。50年后的本場音樂會舉辦的第二天,筆者通過作曲家兒子魏小凡,查閱到魏作凡“鄂倫春”器樂曲創作早期的各種樂譜。雖然音樂主題寫作不同,卻證明了作曲家準備這部作品時間近十年之久。作品創作動機可能始發于上世紀50年代初。大背景是鄂倫春族在新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于1953年定居,結束了早先的原始游牧生活。作品的產生與國家發展民族文化與保護少數民族的政策導向有聯系。這位成長于白山黑水,畢業放棄留京機會,自愿報效家鄉,回到黑龍江省哈爾濱歌劇院任青年作曲家,選擇這一創作題材有其歷史與社會的必然。
就像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陳鋼、何占豪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出臺一樣,中央音樂學院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曲系學生作品《嘎達梅林》(辛滬光)、《節日序曲》(施萬春、魏作凡)與《鄂倫春史詩》作為跨越時代的優秀交響作品出臺,展示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當時的教學成績、學生創作才能,顯示出音樂創作,尤其無歌詞的器樂創作中,作曲家追求藝術表達的真善美、超越時代政治影響的另一側面。
作曲家魏作凡多次去鄂倫春族聚居地區采風,熟悉那里的風土人情與民間音樂。生活體驗與音樂素材毫無問題,需要考慮的只是交響樂表達的形式與技法問題。單章交響樂《鄂倫春史詩》的出類拔萃不但在于作品思想情感的厚重,也在于音樂語言與形式中西貫通融匯與超前。作曲家在歐洲古典與浪漫派單章奏鳴曲創作基礎上,大膽借鑒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樂主題建構、配器手法等技巧,融匯民族的音樂語言抒情寫景,以交響樂方式真實地描述與表達了時代、民族與個人情感。
這部奏鳴曲式的單章交響作品抒情寫景,以史詩般的音樂語言去概括一個民族的精神與歷程,也融入了作曲家的社會體驗與個人感情。《鄂倫春史詩》歌頌光明并不粉飾太平,沒有消極悲觀,有的是真情實感。作曲家像前輩大師作曲家一樣,將個人經歷的坎坷、情感體驗的復雜融入了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腳步聲中。它仿佛在告訴每一個聽眾,烏云遮天不會長久,走出黑暗,光明必然到來。用著名作曲家羅忠镕傾聽《鄂倫春史詩》的話語來評價,這部作品是“接了黑土地的地氣,擁有松花江的豪氣、黑龍江的大氣”。這是難得的一部交響精品,盡快出版這部作品,讓更多的樂團演奏這部作品,讓更多的觀眾能傾聽到這部交響精品,讓本來不多的原創交響精品“復活、蘇醒”,是相關部門應該關注的事情。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