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香噴噴的牛肉面
從臺北故宮到中正紀念堂;從宜蘭清潔的山水、古老的木雕到鹿港小鎮老街上透亮的烏魚仔、用樹枝雕琢的鉛筆;從玫瑰園美麗的英倫骨質瓷茶具、濃郁的花香茶香到窄門咖啡的極簡低調奢華;從植物園寬尾蝶翅的絢麗翅膀到素書樓凝重端嚴的大紅門;從赤崁樓夜景的正大仙容到明倫堂令人震撼的“忠孝節義”……不到10天的臺灣“文化福旅”,竟可以寫成一本書了。然而書中最醒目的插圖,還應算是那一碗香噴噴的牛肉面。
北京人歡喜吃牛肉面者甚眾,作家尤甚。我則一般。旁人認為好吃得不得了的婉容故居牛肉面,我亦覺不過如此。然而此次所吃張記牛肉面,卻令我終生難忘。
難道是因為餓了?剛踏進張記牛肉面館,便有一股異香撲鼻。我雖不算是地道吃貨,也能辨識好的食物之香乃渾然天成,不含雜味,那種味道如愛情的化學反應,具有某種化學元素,它會緊緊地勾住全部感官,令人神魂顛倒。端上來,是一大暗綠粗瓷碗。里面無非牛肉面已,并無什么新鮮的,只是牛肉及配料量足,色正,味香。
沒敢先喝湯,太燙。第一口面,柔而韌,熱香從舌根往下落到胃里,慢慢漾開,心里先暖了。再來一小口湯,暖流愈烈,蔓延周身。湯的顏色如玫瑰金,質地如厚重的絲綢,似有沙茶與番茄的香味,上面漂著幾滴金黃的油珠,幾片碧綠的青蒜葉和鮮紅的辣椒絲,幾口下去,后頸已經在細細地冒汗。這才吃肉。
看著那巨大的肉塊我本有些恐懼,因為按照以往的條件反射,這必是一塊難嚼的上不去下不來咽又不是吐又不好的粗纖維,試探著咬了一小口,竟是奇鮮奇嫩,Q度奇佳!
這才敢大口地吃!這真是貨真價實的黃牛肉,每一塊皆帶筋,半筋半肉,牛筋是半透明的,口感彈牙,一口咬下去,里面似有鮮香的汁液瀲滟,飽飽地滿足著味蕾。配料似乎并不多,原汁原味,那一種純正濃郁的牛肉香,能把人每個毛孔都滲透。一陣大吃之后,抬起頭,迎著在座諸友同樣驚喜的目光,大家心照不宣地一笑,吃幾筷子爽口的小菜,再次把頭埋下去。
據說在臺灣,牛肉面館眾多,紅燒、清燉、番茄、沙茶……小小的牛肉面變成了一種文化。又據說,馬英九在做臺北市長時,為搞觀光旅游,曾經舉辦過臺北牛肉面節,還打出“世界牛肉面之都在臺北”的口號,搞得連外國的牛肉面師傅都跑到臺灣打擂比武——這算不算是一個絕妙的“文化創意產業”呢?!
吃到尾聲,慢慢吮湯,似是享受的時候了,所有的困乏都化了,從心里往外地舒坦——或許,牛肉面的秘密在那淳香的湯里?所以有人說,湯是牛肉面的靈魂。我倒覺得,臺灣牛肉面的靈魂,就在于它的真實、它的貨真價實。在一個代用品風靡時代,在一個高仿真的時代,在一個贗品比真品還像真品的時代,所有的貨真價實都讓我驚艷。
哪怕是小小的一碗牛肉面。(作者為當代作家、編劇,有多部長篇小說、影視劇等獲大獎并為國內外大出版公司出版)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