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博物館有人管了
CFP
藏品真實可靠,有鑒定證明
藏品來源合法,博物館所有權明晰
展品以原件為主,使用復仿制品、輔助展品要明示
本報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李韻從國家文物局官網上獲悉,7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7-8月委托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開展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工作,其中包括藏品真實可靠、有鑒定證明、來源合法等藏品管理指標。
記者注意到,在《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得分表》總計1000分的評估分中,藏品管理占150分,陳列展覽占120分。其中包括:藏品不少于800件(套),且能夠形成展覽體系,以大體量實物收藏為主的,藏品數量可適當放寬;藏品真實可靠,有鑒定證明;藏品來源合法,博物館所有權明晰;展品以原件為主,使用復仿制品、輔助展品予以明示等評定標準。
近年來,民辦博物館方興未艾。據國家文物局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登記注冊民辦博物館535家,另有未登記注冊的約1000家。535家民辦館,占了全國博物館總量的14.91%;其中實行免費開放的有348家,占民辦館總量的69%。顯然,民辦博物館已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物局在全國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民辦博物館數量要占博物館總量的20%。
然而,在民辦博物館蓬勃發展的數據背后,水平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現象卻十分嚴重。這兩年網上就多次曝出各地的“雷人”博物館,雕著猴子的紅山C型玉龍、畫著金陵十二釵的雍正款瓷缸、堯舜時期的彩瓷、商代的青花……那些假得離譜、令人啼笑皆非的展品,讓網友們大呼“三觀盡毀”。
其實,如何規范和扶持民辦博物館的發展,早已進入國家的視野。2010年1月29日,國務院七部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的意見》,國家文物局在總結地方經驗的基礎上,還開展了“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的試點工作。今年國家文物局把民辦博物館調研列入重點工作。據悉,目前各地書面調研報告和問卷調查表已經匯總。經初步梳理發現,民辦博物館行為規范化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此次進行的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正是回應和解決問題的一項具體工作。
這次評估,是先請各類民辦博物館依據《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得分表》認真自評,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填寫“省局評分”,并于8月1日前報送中國文物報社。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將組織專家依據各地報送材料進行復核評分(并視情況組織專家小組進行現場調查)和深入分析,編制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報告并報送國家文物局。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