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群眾歌詠”升級為“合唱藝術”
當“群眾歌詠”升級為“合唱藝術
——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觀察
獲得金獎的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演繹音樂劇《貓》的插曲
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深情演唱《洞庭漁歌》
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演唱《相思》
“從心靈出發,必將到達彼心深處”,這是貝多芬對于合唱藝術的精煉概括。合唱,突破了國界、語言、種族和年齡的界限,模糊了專業和業余的界限,創造了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藝術形式,而這一最具群眾基礎、參與性最為廣泛的藝術形式,在當下的中國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不久前舉行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有一些令人欣喜的發現,合唱節評委徐沛東、徐錫宜、郭孟庸、孟衛東、印青、張千一、鄭健、蔡勇文、韓新安、呂文慧對這屆合唱節在演唱專業性上的表現大加贊許。在延續往屆合唱節以藝術交流為主的基礎上,更將視野進一步拓寬,17支比賽團隊則在選曲及演唱專業技巧上做足功課,尤其是不少大陸參賽隊的進步迅猛,令人眼前一亮,堪稱全國合唱的一次大檢閱。
挑戰有難度的作品
“大陸這回來的團真是厲害啊!陣容強、水平高,聲音齊整,選曲又難,真令人羨慕。”曾在第四屆海峽兩岸合唱節獲得過金獎的臺灣新竹沂風混聲合唱團的指揮李寶鈺不禁這樣感慨道。他們這是第二次參賽,帶來了精心挑選、獨具特色的曲目,但是這支以中老年團員為主的合唱團的風采立刻被幾支高校合唱團隊“搶”走了。本屆合唱節最終摘得金獎的河南理工大學合唱團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河南理工大學合唱團成立于2008年,他們最輝煌的“戰績”是2012年參加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歌聲與微笑》合唱比賽,三輪競賽均獲得好成績,最后獲得了最高獎。該合唱團指揮周寶全認為,他們勝在選曲難度大,且比較新穎。周寶全說:“對于合唱來說,選曲至關重要。此次我們參加復賽和決賽的四首曲目是經過反復思考產生的,《大江東去》是被兩岸充分認可的一首歌,也是合唱曲目的成熟之作,選擇這首是希望兩岸同胞深感大家同根同源,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而《甜蜜蜜》則膾炙人口,無形中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是能立馬觸動內心的作品;《駝鈴》曲子非常動聽,但在合唱中體現較少,聽過的人都會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在合唱中需要的基礎和水準確實非常高,不經過專業訓練恐怕難以駕馭;還有一首是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環》之一,這首作品不僅好聽,還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未來是樂觀的、光明的、燦爛的。”
“合唱本身,有自己內部的規律,我們現在正是根據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與展現,《駝鈴》和《花環》這兩部作品,對學生來講是有很大難度的。但這幾年我們國家合唱水平發展很快,我們需要挑戰有難度的作品,我想這對推動合唱水平是有很大幫助的,也是在群眾活動的基礎之上,更加推動合唱向專業化的發展。”周寶全這樣表示。
合唱理念的進步
合唱是一門“通碼藝術”,合唱中也蘊藏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家園,受其滋養,并反哺給國民豐富多樣的精神滿足與享受。與河南理工大學合唱團并列金獎的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和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合唱團都以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和特色打動評委。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的一曲《杰里科貓之歌》最具現場感染力,該曲選自音樂劇《貓》中的插曲,演唱時以動作配合演唱內容,嫻熟的多聲部演唱和完美的舞臺展現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對合唱“約定俗成”的一些古板印象發起挑戰。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合唱團的指揮賴元葵既是優秀的指揮家,又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他率領的這支合唱團更是屢獲國內國際金獎,他本人也是國際合唱聯盟成員。賴元葵告訴記者,本屆合唱節曲目的選擇令他印象最為深刻,“這次完全沒有‘撞歌’,這就體現出整體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希望做得不一樣,都有新歌。這回我們聽到的一些新曲目經過演唱之后,應當說為合唱曲庫也留下一筆豐富財富。”能夠感覺出賴元葵所帶領的團隊心態很放松,即使是在演繹宗教歌曲時也感覺非常自然,這種“舉重若輕”的背后恰恰是需要“高度的凝聚力”。賴元葵說:“‘合唱’的理念就是需要目標的共同性,合唱絕對不只是歌唱,它需要極高的技術技巧,這體現在聲音上,更體現在不同聲音的復雜配合上,用音樂本身的牽引力去完善,我一直認為歌唱夢和中國夢是共通的,我們真的應該多從音樂入手。”
群眾歌詠也“專業”
今年恰逢中國合唱一百年,站在海峽兩岸合唱節的平臺上,亦發現合唱高速良性發展的原動力正是來自于綜合國力的增強,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不同領域文化的形成與提升,使得熱愛和參與合唱活動的人群日益龐大,各類專業或業余的合唱組織發展迅猛。
此次參加合唱節比賽的武漢市老干部合唱團、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福建省愛閩合唱團、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等都是大陸近年來非常知名的群眾性合唱團體。成立于1985年的武漢市老干部合唱團,現有團員80多人。團長黃小瑞表示,“建團28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排練,從未間斷,還經常深入到農村、廠礦、學校、社區為群眾演出,做出了品牌。”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此次是第三次參加海峽兩岸合唱節,曾分別獲得第三屆銀獎、第五屆金獎的好成績,他們的足跡更是遍及全國,還曾多次應邀出國演出,尤其善于詮釋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歌曲,一首家鄉味道十足的《洞庭漁歌》令臺灣本地不少觀眾以及合唱節評委嘆服。臺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教授蔡永文贊嘆道:“味道太正宗了!鄉愁都勾了出來,非他團能演繹!”人數最多的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可謂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這是一個擁有萬人的群眾性合唱平臺,他們中的骨干組成的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獲得了本屆合唱節群眾票選出的特別大獎——最具人氣獎。而這些群眾性合唱團體其實也已向“專業”性上靠攏,“群眾歌詠”正在努力向“合唱藝術”轉型升級。
合唱的確有著極佳的社會意義。我國已經躋身世界合唱大國行列。不過,評委們也坦言“合唱大國”和“合唱強國”并不能畫上等號,這中間的鴻溝,也是合唱能否成為文明國度“軟實力”的關鍵所在。這種可以全民廣泛參與而又成本相對低廉的藝術與娛樂形式,還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編輯:單軒)
· | 為了藝術為了愛——記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