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月》探索全國巡演路 “雙零”模式陷困境
武漢方言劇《海底撈月》自去年12月推出以來,好評如潮,票房也是節節攀升。今年5月,演出方武漢市演出公司攜此劇走出湖北,到江浙滬一帶巡演,這也是該演出公司嘗試探索“雙零”模式(“零場租、零演出費用”模式)邁出的第一步。不過,首輪巡演下來,“雙零”模式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首試“雙零”模式
“雙零”模式是新近提出的一種演出合作模式,即演出方到外地演出不收演出費,外地劇院免去場租并承擔項目宣傳和食宿,最后按雙方投入的比例分割最終的票房收入,實現風險共擔、利潤共享。
談及為什么會試水“雙零”模式,武漢市演出公司總經理王斌表示,實行這種模式的初衷在于根除演出行業的頑疾。“如今演出市場‘三高’(高演出費、高場租費和高票價)現象嚴重,很多院團面臨好劇難以‘走出去’的困局,這些現象都不利于演出市場的繁榮與發展,這個時候,市場需要創新演出模式,推出‘雙零’模式就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如果演出劇團能夠降下身份實行零演出費,而劇院也能夠放下高昂的劇院場租,雙方進行票房分成共負盈虧,那么未來中國劇團生產出來的劇目將會跟市場密切結合,就可以演活;同時劇院也可以避免資源閑置。”王斌說。
這一模式的推出受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肯定,有專家表示,劇團與劇院之間信息不對稱是當前演出市場上的一個突出問題,“雙零”模式有希望緩解這一矛盾。不過有希望,也有難度。據了解,早在去年4月中三角演藝聯盟成立之時,聯盟成員就曾決定在內部以“零場租、零演出費”的股份制模式運行,相關政府部門對三省(湖北、湖南、江西)內所有采取這種模式的劇團給予補貼。在試行階段,由于當時三省劇團推出的劇目并不具有市場影響力,因此這種模式沒有收到轟動性的效果。而實施這種模式的演出商和劇團也是依靠政府補貼才避免虧損。
正鑒于此,武漢市演出公司此次選擇了極具市場影響力的《海底撈月》試水“雙零”模式,從去年12月推出至今,《海底撈月》演出90多場,票房收入達到1500余萬元。另外,為了能引起外地觀眾的共鳴,彌補地域文化差異,《海底撈月》在首試之前還對劇目進行了一些改進。據王斌介紹,為了能夠成功進入江浙地區,劇組特意將劇中的武漢方言改成了普通話,還根據紹興、上海的方言創作了方言包袱,比如將武漢方言“苕貨”改成上海話“小赤佬”等。因此,王斌對《海底撈月》很有信心,他相信,經過一番調整的《海底撈月》采用“雙零”模式走向全國應該不是問題。
新模式陷“囚徒”困境
在“雙零”模式下,已經在省內賺得盆滿缽滿的武漢市演出公司開始前往全國各地巡演。從今年5月開始,《海底撈月》已經在上海、寧波、南京、鄭州、深圳等地巡回演出20多場。精彩的劇目加之最低80元,最高280元的低票價,所到之處收獲了良好的口碑。7月,該劇還將到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江西等地巡演。
不過,如此密集的演出場次,并沒有帶來好票房。雖然在各地巡演時好評依舊,但從上座率來看,與武漢本土演出時爆滿的場面相去甚遠。據了解,上海、紹興兩場巡演,武漢市演出公司不賺反賠。據該劇導演陸鳴介紹:“目前,我們演出了20多場,卻沒有收到錢。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劇目不好,我們發現問題出在異地宣傳上。”陸鳴表示,對方劇院不用出演出費,他們的成本降低了,壓力也小了。劇院是自己的,不用掏錢就可以入股。這樣一來,他們覺得收獲多少票房都是好的,便不愿意在額外掏宣傳費。“對于我們這樣的外地院團,如果沒有給力的宣傳,很難吸引當地觀眾走進劇院。所以在票房不多的情況下分成,我們能保住巡演吃住行的費用就很難得了。”
這種情境下,缺乏互信、從利己方向出發的雙方,無疑使“雙零”模式的雙方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對此,武漢市演出公司表示,還沒有想到合適的方式解決,不過他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局面,希望在首輪好口碑的基礎上,第二輪巡演時能吸引異地的劇院投放廣告。王斌坦言,這種模式的推廣需要雙方之間有足夠的信任基礎:“新思路、新模式的變革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代價,但我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
(編輯:蘇銳)
· | 武漢方言劇為什么能火爆地方市場 |
· | 青春版《江姐》全國巡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