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夢
由中國歌劇研究會、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福建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2013中國歌劇論壇”近日在福州舉行。本屆歌劇論壇主題為“攻堅克難,開創中國歌劇創作新局面”,旨在研究中國歌劇創作現狀,提高中國歌劇創作質量。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在論壇開幕式上做了題為“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夢”的主題演講,在與會代表中間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本報特刊登此文,以此激勵奮戰在舞臺藝術生產領域的所有追夢人。
國家大劇院的
文化擔當
國家大劇院開幕至今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6年的時間里,我們演出歌劇近500場,制作歌劇24部。有許多人問,國家大劇院為什么要選擇歌劇作為重點發展的藝術門類?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此堅定不移地制作歌劇?我想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
一是國家大劇院立足于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功能定位,同時又擁有國際一流的歌劇院舞臺,我們有責任也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主打歌劇藝術。
二是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歌劇被稱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是舞臺表演藝術里面最綜合、最龐大、最復雜,制作難度最大的一個藝術門類,世界各國的知名劇院,最能夠代表其藝術水平的都是該劇院的歌劇制作。例如倫敦的英國皇家歌劇院、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以及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等等。國家大劇院如果想成為世界知名劇院的重要成員,就必須在世界歌劇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努力成為繼歐洲和美國之后世界歌劇藝術的重要一極。這也是我們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一種文化擔當。
那么,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夢是什么呢?
到2016年底,國家大劇院自制出品的歌劇將達到50部、年上演歌劇150場;到2022年底,國家大劇院自制出品的歌劇將達到100部、年上演歌劇要達到200場;合唱隊、樂隊、舞美、啞劇、少兒合唱團、主創、演員等相關專業的人員達到800人;10年后,形成具有國家大劇院品牌和傳統的、擁有世界影響力的歌劇藝術節。
這就是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夢。
中國歌劇發展的現實狀況
夢想需要去踐行。從中國歌劇事業發展現狀來看,近5年來似乎又出現了一次制作歌劇、演出歌劇的高潮,但相比西方的歌劇院平均年上演歌劇數十場、近百場的盛況,我們的差距還不小。目前全國擁有幾十個大劇院,許多城市的歌劇院建成后至今還沒有上演過歌劇,這種形勢并不可怕,我們應該從中看到機遇,如同十幾年前眾多電影院落成后一時間沒有充足片源、沒有基本票房,可是十幾年以后的現在,情況完全變了,中國電影的創作生產像雨后春筍一樣蓬勃,電影院線檔期爆滿,電影產業經過十幾年的孕育和培養形成了良好的競爭環境和不斷挺進的態勢。
雖然有了硬件基礎,但是在起點上中國歌劇事業仍存在較大差距。首先,西方有400年的歌劇歷史,已經形成了非常優秀的傳統,歌劇藝術已經成為西方乃至世界的主流藝術。第二,西方擁有成熟的制作體系和流程,臺前幕后人員都非常專業。第三,西方歌劇界擁有一大批職業的院團和藝術家。第四,西方有一大批成熟的歌劇觀眾和龐大的歌劇市場。第五,西方有眾多的歌劇院和圍繞著歌劇院而生活、就業的藝術家和相關群體,歌劇藝術高度職業化。第六,西方歌劇400年積累生產了上萬部歌劇,數量非常大,從中遴選出40至50部經典劇目久演不衰。
反觀中國,情況如何?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歌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在硬件建設和專業表演人才的培養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西方相比而言差距不言自明:第一,歌劇歷史不足百年,積淀不厚實。第二,制作體系尚不完善、不夠規范。第三,歌劇在中國仍沒有成為主流藝術,全國40多個大劇院中,上演歌劇的不足10個,演員少、劇目少,生產能力參差不齊,國家大劇院每年上百場演出,這在全國僅此一例。第四,中國觀眾的培養存在巨大差距,觀賞歌劇遠沒有形成傳統。歌劇市場還小得很,觀賞歌劇就整個市場而言絕對是小眾。第五,我國的歌劇藝術工作者的隊伍尚不夠專業化、職業化。第六,相對西方經典,中國積累的百部歌劇中,只有《洪湖赤衛隊》、《江姐》、《白毛女》、《黨的女兒》、《原野》、《紅珊瑚》、《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多部經典作品相對久演不衰,實屬不易。
我們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歌劇在中國的發展之路注定艱難。中國與西方存在諸多不同:第一,文化背景不同,對西方制作體系我們要本著調整、創新來做。比如在選擇演員的問題上,西方歌劇院的藝術總監擁有決策權,而在國家大劇院需要一個小組(導演、指揮家、制作人)來決策,一個人決策可能會存在偏差,這是因為我們的歌劇市場仍不規范。第二,西方劇院制作歌劇,演員資源充沛,歐洲各個歌劇院地理交通便利,一個演員幾個小時內就能到位。而且演員的價格很便宜,可以支持多場次的演出,而且不會專門選用一組本國的演員。然而國家大劇院的歌劇演出中,不僅外邀演員成本昂貴,還必須準備一組中國演員,因為我們制作的歌劇如果沒有中國演員的參演等同于巨大的資源浪費。中國的青年歌劇演員也會失去歷練與學習的機會。第三,西方歌劇制作中的演職人員均具備很高的職業水平,而我們的團隊普遍年輕,需要從頭開始學習。第四,西方歌劇院只制作西方歌劇,但是國家大劇院除了制作西方經典,肩頭還有更重的責任,那就是要推進中國原創歌劇的發展。第五,西方歌劇的選材尺度大,只考慮藝術,我們除了藝術還要考慮政治、開放尺度等綜合因素。第六,西方制作歌劇的人員和舞美的耗資巨大,我們是低成本運行。第七,西方有上百部歌劇的儲備,現在演的都是舊的,成本難度都不大,而我們正處在快速的積累之中,部部都是新投入。第八,西方有400年歌劇傳統,觀眾一流,有傳統有素質,我們的觀眾得從頭開始,逐步培養興趣和素質。第九,西方歌劇制作規范,有嚴密的組織流程,我們還很不健全、不規范,許多環節不穩定。第十,西方歌劇有規矩,演員都必須認真排練,得過音樂關、語言關、表演關,不排練就不讓上臺,我們沒這些規矩,有也很難執行好。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是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引起世界極大的關注,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正在走一條國家大劇院制作的新路子,這個新路子就是吸取西方歌劇制作的精華和合理的部分,結合中國的情況,探索適合我們發展需要的歌劇制作模式、體系與機制。
國家大劇院的歌劇探索之路
意大利歌劇雜志說“國家大劇院用5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歌劇院幾十年的歷程”。我覺得,這源于我們實施了正確的策略。
第一,是確立了歌劇制作三步走的方針。
第一步,引進來,比如引進經典歌劇《奧涅金》、《伊戈爾王》、《國王》等。
第二步,聯合制作,比如與挪威國家歌劇院聯合制作《魔笛》、與帕爾瑪皇家歌劇院聯合制作《弄臣》,與中央歌劇院、上海歌劇院聯合制作《圖蘭朵》、《卡門》等。
第三步,獨立制作,比如制作《托斯卡》、《漂泊的荷蘭人》、《假面舞會》、《納布科》等國家大劇院版本的西方經典歌劇以及《趙氏孤兒》、《運河謠》等新劇目。
第二,在三步走的過程中,我們自始至終堅持著國際化戰略、替代戰略和品牌戰略。
國際化戰略是指我們邀請世界著名的導演、舞美、燈光、服裝等主創人員參與到歌劇制作中來,通過與世界著名藝術家的密切合作,迅速與國際接軌,努力達到國際一流的歌劇制作水平。
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替代戰略是不可少的,具體做法就是從引進劇目到聯合制作,不論和誰合作,國家大劇院都要參與其中一部分制作,從舞美制作到中國組演員的配置,堅持培養鍛煉我們的制作和演出力量。說到替代戰略,最典型的是歌劇《弄臣》。2009年,我們選擇了與帕爾瑪歌劇院聯合制作威爾第最精致的歌劇《弄臣》,這一年的演出,樂隊、演員、合唱隊、舞臺監督都是帕爾瑪歌劇院帶來的,只有舞美和服裝是我們做的。第二年《弄臣》再來,樂隊交給了中央歌劇院。第三年,《弄臣》第三次來國家大劇院,除了男中音里歐·努奇和弗朗西斯科·梅里(飾演曼圖亞公爵)、德西蕾·蘭卡托(飾演吉爾達)三個角色外,合唱隊、管弦樂團、舞美、服裝、舞臺監督都是國家大劇院自己的隊伍。至此,我們的替代戰略完全實現。現在我們制作的歌劇,全是我們自己的合唱隊、樂隊、指揮、演員、舞美、服裝、化裝、道具、舞臺監督,完全實現了國家大劇院制作。
同時,在實施國際化戰略和替代戰略過程中,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我們的根,這就是國家大劇院的品牌戰略。我們制作的所有歌劇均擁有100%的出品版權。這些專門為國家大劇院定制、設計的“國家大劇院版”,就是目前在世界上已經形成口碑的國家大劇院品牌,如同斯卡拉、大都會、英皇一樣,國家大劇院也擁有了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品牌,這也是國家大劇院人的歌劇夢想!
第三,建立完整的制作體系。
在發展戰略確定的前提下,國家大劇院就是要非常務實地打下堅實的基礎,建立完整的歌劇制作體系,涵蓋歌劇的創作、歌劇的制作、歌劇的銷售宣傳等一系列生產環節。如今,國家大劇院已擁有40余人的制作團隊,160余人的舞美團隊,100余人的管弦樂團,90余人合唱團,形成了制作、主創、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樂團以及排演團隊8個板塊。一旦劇目立項,就在世界范圍內整合資源,尋找最優秀的人才,“只圖所用、不圖所有”,導演、指揮、舞美、作曲、編劇、演員的選擇不分國籍,只考慮劇目要求和藝術水準。八大板塊的組建,各個板塊層層配套,加之歌劇制作流程和規范的建立及日趨完善,國家大劇院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專業完整的歌劇制作體系,有效保證了制作劇目的質量,從而使其堅持藝術的純粹性成為可能。
第四,注重精品路線。
作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必須堅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應有的高品位、高水準和對高雅藝術的追求,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產品的質量,都堅持精品路線,選擇最好的導演、演員、制作人,制作出一部比一部更精良的作品,形成廣泛的、連續的口碑效應,凸顯國家大劇院的品牌形象。題材不適合、品質不高的歌劇,寧可不做,不花錢也不做!
第五,漸進式的發展。
6年來,國家大劇院的歌劇發展總的來說采取的是“循序漸進、穩步發展”方針,按照“先易后難、先熟后生” 這樣一個原則逐步展開,先從意大利歌劇開始,從普契尼到多尼采蒂、威爾第、羅西尼、比才,然后再到德奧歌劇,從莫扎特到瓦格納,到2014年我們才做俄羅斯歌劇。這樣我們在提高自己的過程中也有計劃地培養了觀眾欣賞歌劇的興趣。同時,我們通過三個“兩手抓”完成漸進式的發展。
第一,西方經典歌劇的傳承、借鑒、制作與中國原創歌劇的發展兩手抓。目前國家大劇院制作的24部歌劇中,4部中國原創歌劇《西施》、《趙氏孤兒》、《山村女教師》、《運河謠》占整體劇目生產量的1/6。未來3年里,還將有《牡丹亭》上中下三部、《冰山上的來客》、《駱駝祥子》、《長征》、《日出》、《蘭花花》、《夜半歌聲》、《山海經》、《魯迅》、《兵馬俑》等10余部中國原創歌劇問世,將占據國家大劇院未來3年整體劇目生產量的1/2。
為什么有這樣大踏步的前進?不僅因為我們建立了完善的歌劇制作體系,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擁有了穩步增長的觀眾群。沒有觀眾就沒有歌劇藝術的發展,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歌劇院是靠贈票來發展的。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兩手抓,劇目制作和觀眾培養兩手抓。當年,里奧·努奇在國家大劇院演唱《弄臣》謝幕時全場雷動,那時我突然發現我周圍的觀眾全是成年人,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當時反問自己,照此下去中國歌劇能有快速的發展嗎?從那天開始,國家大劇院走進北京各區建立了200多個“歌劇興趣培養基地”學校,在兩三年之內觀眾群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售票率也逐漸上升。
第三,學習外國歌劇藝術家表演的同時大力培養中國歌劇藝術家,尤其是培養中國青年歌劇人才,這就是第三個兩手抓。一直以來,國家大劇院的所有西方歌劇劇目必須堅持選用中外兩組演員。目前中國歌劇舞臺上活躍的眾多青年歌唱家都離不開國家大劇院舞臺的培養與歷練。
在國家大劇院的發展長河中,我們有幸成為開創的一代人、奠基的一代人、為劇院打基礎的一代人。我們堅信我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國家大劇院在歌劇追夢過程中的最新成果,近期我們啟動了一個重大建設項目——國家大劇院舞美基地。我們將在北京通州區建設一個“全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大型舞美基地,總投資5.3個億,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將成為集舞美設計制作、劇目制作合成、倉儲于一體,具有舞臺合成、旅游參觀、對外演出、公共藝術普及教育等綜合功能的國際舞美技術交流的平臺。目前,舞美基地的建設資金已經到位,即將簽署土地合同,計劃將于2015年建成。
最后,我想說,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夢凝聚著社會各界的期待,希望在我們追夢的過程中能夠繼續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歌劇同仁們的支持,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夢屬于全體中國人民。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