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忠于內心的故事”——訪英國著名導演湯姆·霍伯
《國王的演講》劇照
《悲慘世界》劇照
《悲慘世界》劇照
湯姆·霍伯
英國導演湯姆·霍伯,1972年生于英國倫敦。這位青年導演的電影以特有的厚重歷史感和純正的英倫味道打動了來自全球的觀眾。迄今為止,他最令人矚目的作品,是曾在第八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12項提名,并最終斬獲最佳導演獎的故事片《國王的演講》,以及今年初同樣在奧斯卡大放光彩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作為目前國際影壇最炙手可熱的導演之一,湯姆·霍伯受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之邀,擔任本屆金爵獎評委會主席。
近日,我們在上海見到了這位笑容靦腆、文質彬彬的導演。他告訴我們,近距離接觸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既有驚喜的發現也有隱隱的困惑。在中國電影市場呈爆炸式增長、中國電影人努力向世界發出聲音的今天,一位異國電影人的觀察或許能夠引發思考,并有所借鑒。
何為偉大的電影?
全球性的主題,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
記者:你拍攝過諸多出色的電影并得到多個國際獎項,在你看來,一部好電影最突出的特質是什么?
湯姆·霍伯:對我而言,應該是能與觀眾產生共鳴與交流,無論觀眾來自什么樣的文化背景,電影只要是觸及人們普遍存在的內在情感,自然能神奇地跨越文化界限。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最重要的是保證你的故事是來自內心的,之后再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闡釋。
記者:如果以觀眾熟悉的《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為例,這兩部歷史題材的影片為何能與今天的觀眾取得共鳴?
湯姆·霍伯:這兩部影片都是通過故事尋找到連接全球觀眾共鳴的主題。譬如在《國王的演講》中,觀眾似乎是被這個講述上世紀患有嚴重口吃的君王的故事而觸動。因為不論在哪個國家,人們說哪種語言,都存在有溝通障礙的人。但是,電影如何能夠讓觀眾感到興奮呢?我想,首先是不能假定認為大家都關心英國文學、英國的歷史。
《悲慘世界》里也有一個全球性的主題——愛是如何改變我們的。電影的主人公冉阿讓必須照顧一個孩子,學會如何為人父,是父親的角色改變了他的一生。就像原著里所說,“去愛或者你已經愛了,是悲慘世界里唯一的明珠”。電影還有另一個主題——一個國家如何建立起現代的新國家。如果你追溯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會發現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舊的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是歷史不可阻擋的潮流。
記者:你大學期間曾用兩三年的時間學習寫作,研究莎士比亞的戲劇。這對你的電影創作是否產生影響?你挑選劇本的標準是什么?
湯姆·霍伯:其實,我有一點與眾不同,因為很多導演都是在影視學校學習電影,但我選擇在牛津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我學習大師如何架構文藝作品,他們的初衷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思考的。我希望能夠理解他們的創作意圖。我13歲開始做自己的電影作品,此后電影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現在,連手機都安裝有攝像頭,可以錄制聲音和畫面。所以,你會發現技術時刻都在變化,而唯一不變的是內容本身。
其實,影視拍攝是有自己的歷史的,從古到今永恒的主題便是找到一個好的故事,然后傳達給觀眾。這種敘事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英國作家T·S·艾略特曾說過一句話,與電影創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偉大的故事、很好的寫作,不一定是原創的,只不過是換一種更好的方式去敘述。所以,故事還是同樣的故事,只不過講述的方式不同,你需要找到更好的講述方式。
如何提升全球影響力?
忠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忠于創作者的內心
記者: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與國內市場的爆炸式增長相比,海外發行卻不盡如人意,目前海外票房最好的還是10年前的《臥虎藏龍》、《英雄》。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湯姆·霍伯:我對中國電影的快速發展感到很開心。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之快超出我的想象,這充分展示了政府工作的成就,說明中國政府支持電影產業的舉措行之有效。中國影視界應為此感到驕傲和榮耀,因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導演就有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三位,他們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
至于如何提升電影的全球影響力,我只能根據自己的電影來回答。比如,我拍攝《國王的演講》,初衷絕不是為了取悅美國人,絕不效仿好萊塢。這是一個根植英國文化的電影,反映了英國文化的傳統方式,是英國文化的表達。現在一些好萊塢電影只是單純在中國取景,并沒有根植中國的文化土壤,這樣的方式我并不贊成。因此我的建議就是,電影創作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國家,忠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忠于導演的個性,總的來說就是忠于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去效仿。
我來自英國,英國的發展并沒有中國快,對此我充滿好奇。因此,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國電影講述這個國家之所以快速發展的故事。
記者:此次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你對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印象如何?對于年輕的中國導演,你是否有建議?
湯姆·霍伯:非常榮幸能夠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上海。作為故事片的導演,最重要的是能夠找到觀眾。可惜的是,從全球來看,因為一些原因,一些影片針對的觀眾是有限的,放映的區域也是有限的,電影節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包括幫助青年導演表達自我、與觀眾交流。而觀眾也可以觀看到商業片、藝術片,或者是實驗性質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非常迅速,電影節還可以平衡一下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
我在中國有這樣的印象:年輕導演希望他們的電影成為大片。我也和許多導演進行了交流,發現他們創造藝術的壓力遠不及票房壓力大。作為導演,沒有辦法忽略商業,但在英國,有一種文化或者傳統氛圍,是人們看不起商業。但是,我想把兩者結合在一起。
在拍攝《國王的演講》之前,幾乎所有好萊塢制片廠和很多明星都拒絕了我。大家都說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但我們還是拍了。最后,這部投資了1400萬美元的電影,在全球收獲了4.14億美元的票房。所以,我給年輕導演的建議是:堅持你的熱情和夢想,遵循你的內心,不要被投資人或其他干擾嚇退。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