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審美教育任重道遠
人們在音樂中找到自我,致青春,致夢想,致美好的情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也要求人們享受音樂,按照藝術與美的規律來生活。
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再到近期的《中國最強音》,音樂綜藝類節目引發的收視熱潮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觀眾對這些節目的熱情跟隨,對明星歌手或普通歌者的傾心支持,也引起了學界、媒體對音樂審美教育新一輪的思考。
音樂創造力和影響感染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事業的發達與輝煌來自普通民眾中長期積淀形成的深厚文化土壤和音樂底蘊。如此文化環境決非一朝一夕之力,要依靠長期不懈的音樂普及和音樂審美教育。在這方面,我們的音樂教育任重而道遠。
一個人對音樂的接受欣賞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和審視批判能力,不可能先天具備,也很難自發生成,這些能力產生的基礎是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和普及。音樂作為一種形象鮮明的情感藝術,其感染力十分強烈,它經常以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影響人們的身心,陶冶人們的情操。縱觀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音樂對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所產生的巨大、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感染力,無疑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無數音樂不朽之作延綿不絕,成就了輝煌的音樂史。經典音樂作品之所以橫跨古今、永世流傳,不僅是因為它們鼓舞激勵了當時那個年代、記錄了那個時代,更在于經過后人用審美的標準進行感知予以認可,得以傳承、發展和創新。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是他所處時代的最強音,代表了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的覺醒;莫扎特、門德爾松、施特勞斯……音樂巨人們為世界留下的經典,陶冶了無數人的心靈,成為歐洲走向文明的重要推力。
而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走向看,對于文化演變,音樂創作傳播和普及教育的功勞同樣不可磨滅。從傳統器樂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光明行》《十面埋伏》《彩云追月》,到近現代的《瑤族舞曲》等,無不準確形象地記錄和表現了民族的悲歡離合、國家的榮辱興衰,歷史的風雨滄桑,時代的風云變幻。音樂伴隨中華民族走過近代百年的屈辱,激勵中華民族百年的浴血奮斗,與中華民族的命運休戚與共。
音樂審美教育,就美的屬性而言,除各種因素引發帶來同一作品的差異性,還有它不同于其他知識傳承規律的一面,即延續和超越。現今藝術尤其是音樂藝術已經進入每一個家庭,并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藝術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從“中國好聲音”等文化現象中可以看出,人們在音樂中找到自我,致青春,致夢想,致美好的情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也要求人們享受音樂,按照藝術與美的規律來生活。
享受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獨特審美和愉悅體驗,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審美教育需要更多關注,需要更多支持,需要更多努力。
(編輯:偉偉)
· |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動搖 |
· | 人大代表分析教育投入,4%只是及格線 |
· | “中國好教育”:好教育 強國夢 |
· | 大教育需要大視野 從教育內部看教育 |
· | 教育的使命是“發現”(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