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木卡姆的前世今生
新疆木卡姆表演
新疆木卡姆傳授
中國新疆木卡姆藝術是什么?木卡姆藝術的特色在哪里?木卡姆藝術存在幾個變種?木卡姆藝術最動人之處在哪里?……新疆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迪力夏提·帕爾哈提用自己多年對木卡姆藝術的研究心得,為我們一一解答。
有一場音樂會,可以持續一天一夜;有一門藝術,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多種元素;有一種文化,記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史。這就是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粗獷嘹亮的歌聲,婉轉動聽的旋律,美妙旋轉的舞姿,還有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這樣的場景在新疆各地幾乎天天可見,維吾爾族只要有人群,只需一只手鼓,就可以在沙漠中、戈壁上、綠樹下、果園里載歌載舞,用熱情和美麗招待客人。
自2005年11月25日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在中國政府的關心關懷下,新疆各地建起多個木卡姆傳承中心,一批老藝人開門授徒,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色。
一位王后的木卡姆情緣
維吾爾人生活在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空間,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但維吾爾人用歌聲、琴聲表情達意,在原本只該有荒漠和綠洲的惡劣環境中,創造了感染力豐富的音樂藝術文化——木卡姆。其實木卡姆藝術不是僅僅在中國新疆,而是穆斯林民族共有的音樂文化,被譽為“東方音樂明珠”。
“木卡姆”的歷史發展和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是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薩,成為以新疆莎車為國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葉爾羌汗國的國王阿不都·熱西提汗是一個學問淵博、雷厲風行的可汗。他是詩人,是樂師。他熟識波斯文、突厥文詩歌,懂得希臘音樂,是一個熱愛古今中外文化藝術的統治者。在治理政務之余,他的興趣更多地偏重于文化藝術的發展。
阿曼尼薩王后出生于歌舞之鄉刀朗河畔的一個貧苦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培養了她對音樂與詩歌文學的興趣與超人的才能,以后又成長為著名的維吾爾書法家。演奏彈撥爾是她的拿手戲,她用演唱自己創作歌詞的《潘吉尕木卡姆》,贏得了路過的阿不都·熱西提汗的傾心。
在阿曼尼薩王后的影響和提倡下,原來就醉心于文化藝術的阿不都·熱西提汗,下令召集散布各地的有名的樂師、歌手和詩人,在宮內全面搜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木卡姆樂章。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第一次規范化的木卡姆套曲。阿曼尼薩親自創作的《依西來提·安格孜木卡姆》成為流傳后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她杰出的藝術才能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民族的大百科全書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藝術上有自己非常鮮明的特色。最令人驚嘆的是,它其中有大量的即興創作,在選用歌詞、段落反復、伴奏手法、旋律裝飾等方面,都隨著歌者、樂者的不同而不同,呈現出很強的即興性。
木卡姆的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是反映維吾爾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歌曲體裁既有敘詠歌,又有敘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齊唱,獨唱。載歌載舞,是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舞蹈技巧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復的調式,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現存有一系列帶有地域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吐魯番木卡姆》共有11部66首歌曲,其中的每一套都由木凱迪滿、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朱拉、賽乃姆、賽勒克、尾聲等段落組成,全套表演約需要10個小時。它的唱詞多為民間歌謠,也有中世紀文人墨客的詩作。它匯集了吐魯番維吾爾民間口頭文學和察合臺歷史時期古典詩歌的精華,成為研究古代高昌人和周邊族群及現代維吾爾民族的生活哲學、倫理道德、民俗民風、文學藝術等諸種文化表現不可多得的活態資料。
《刀郎木卡姆》共有9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刀朗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刀郎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反映出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
一種藝術的新時代傳奇
長期以來,木卡姆藝術都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木卡姆藝術體系太龐大,詞意深奧,曲牌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它已瀕臨滅絕。
上世紀80年代以后,新疆相繼成立了木卡姆研究室、木卡姆藝術團以及木卡姆傳承中心,同時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一系列書籍與光盤。
1996年新疆藝術學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藝術班,2000年新疆大學音樂學院開始招收以木卡姆藝術為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在十二木卡姆的故鄉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最漂亮的建筑是木卡姆藝術傳承中心。傳承人在這里開班授徒。縣職業高中還專門開設了十二木卡姆藝術班,從小培養孩子對木卡姆藝術的興趣。莎車縣還組織專家對十二木卡姆的傳承人、樂器、曲譜、服裝等進行全面的整理與記錄。每年9月,莎車縣還會舉行大型的木卡姆藝術節。如今的莎車縣,10個人里8個會唱木卡姆,9個會跳“麥西來甫”。
2006年,新疆投入180萬元組織了一臺原生態的木卡姆藝術晚會《木卡姆的春天》,在國內外演出中,受到了廣泛好評。2008年新疆公布了自治區級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代表性傳承人229名,喀什、阿克蘇、哈密地區也相繼命名了一批木卡姆藝術傳承人,并對這些傳承人進行教學補貼和政府補貼,調動他們傳承、教習的積極性。
更可喜的是,新疆已編寫出木卡姆藝術的普及型鄉村教材,阿瓦提縣、麥蓋提縣等地方把《刀郎木卡姆》的音樂舞蹈編成健身操,在中小學推廣,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因為保護得以推廣,因為推廣得以普及。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新的時代,真正迎來了新的春天。
(編輯:偉偉)
· | 打造“刀郎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