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每年200萬撐起京劇普及夢
“2013春平愛心行動”演出現場
近日,國家京劇院與慈善家李春平創立的“春平愛心行動”系列演出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開幕。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國家京劇院邀請觀眾到梅蘭芳大劇院、國家博物館等劇場,免費觀看《紅燈記》等20場京劇大戲。在啟動儀式現場,李春平也粉墨登場,演唱了自己拿手的紅色經典《紅燈記》選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李春平是如何與京劇結緣的?為何會以個人的名義斥資來支持京劇事業的發展?“春平愛心行動”會一直持續下去么?日前,帶著幾分敬佩、幾分好奇,記者來到了他位于北京長安街華僑村的家中。應付電話和紛至沓來的求助者的間隙,李春平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再伸援手支持國粹
“春平愛心行動”是國家京劇院與李春平共同策劃、精心實施的京劇公益普及活動,其主題是“傳播京劇文化,守望精神家園”。自2011年推出以來,“春平愛心行動”系列演出已先后上演30場,共有3萬余名高校學子、社區居民、部隊官兵、企業職工免費走進劇場,欣賞國粹藝術。
作為和國家京劇院合作“春平愛心行動”的第三年,李春平早已熟悉了流程,200萬元的捐款也似乎成了每年的“規定動作”。而相比前兩屆,此次“春平愛心行動”場次更多,劇目也更豐富。
從5月21日至6月30日,共20場演出分別在梅蘭芳大劇院、暢和園劇場等地上演,預計將有2萬名觀眾走進劇場。在劇目選擇上,先后推出了包括《紅娘》、《辛安驛》等在內的“荀派劇目展演”,展現程派、梅派藝術的乾旦專場,而奚派老生張建國還將上演多年未曾演出的名劇《范進中舉》。
同時,為不斷擴大受眾面,此次“春平愛心行動”還舉辦了各類有針對性的專場演出,為百姓提供更多欣賞京劇的機會。
“能活多少歲,就贊助多少年”
李春平出生于1949年,和共和國同齡,父親是老紅軍,母親是老八路,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有愛心、有責任心,這讓他受益終身。
李春平告訴記者,他與京劇結緣于上世紀60年代,“那時候我還在文工團,當時唱的都是樣板戲,如《沙家浜》等。我對京劇有很深的感情,那時一聽京劇都掉眼淚的。”
當談及與國家京劇院的淵源時,李春平唏噓不已。“我前妻是美國人,包括我前妻家族在內的很多西方人都沒有看過真正的京劇,以為中國一些業余演員的表演就代表了這門國粹藝術,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李春平頗有感觸地說,“那些京劇演員,沒有十幾年的勤學苦練,能出來嗎?我覺得太有必要普及京劇了,我們的國粹應該通過國家級院團這個平臺來發揚光大,讓外國人真正了解京劇,讓京劇走向世界。”基于此,李春平找到了國家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劉長瑜,希望與國家京劇院聯手推出“春平愛心行動”。
去年和今年的公益演出,李春平都看了好多場。他表示,自己發現很多群眾都很喜歡京劇,也很懂京劇,但有些人經濟狀況并不好,“所以我請他們免費看,他們很高興。”面對記者提出“春平愛心行動”會堅持多久的疑問,李春平坦言:“在有生之年,能活多少歲,就贊助多少年。”
需傳承更需普及
雖然已有200多年歷史,并已成為世界級非遺,但與許多傳統藝術形式一樣,京劇也遭遇了現代文化和市場的沖擊,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壓力。因此,京劇的普及推廣成了維系京劇生命力的必備工作。
而“春平愛心行動”正是給京劇與普通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通過“春平愛心行動”的扎實推進,使更多原來少有機會接觸京劇的群體,可以近距離地接受京劇藝術的熏陶。同時,“春平愛心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一種新的文化公益模式,為京劇的普及注入了新的活力。
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曾表示:“將現在的京劇名家綁在一起,或許還不如‘中國好聲音’的學員火,但我們希望通過‘春平愛心行動’,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地普及京劇,這種‘植樹造林’的成果或許多年后便能顯現。”
“普及京劇就是要讓普通觀眾都能免費看到京劇,這樣京劇藝術才能夠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李春平說,為了這個目標,他每年將定期捐助200萬元,在全國舉辦京劇巡演活動,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慈善家來助推國粹藝術的普及,讓更多的人從中受惠。”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