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樹洞女孩”藝路陽光
編者按 2013年寒假,大連工業大學大四學生王月因在家鄉石家莊九中街繪制了16幅樹洞畫作品而出名,被數十家媒體廣泛報道。“一畫成名”讓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充滿了緊張和忙碌。這是她為本報專門撰寫的文章,與讀者分享她的大學藝術生活。
我的近況——忙于公益,快樂成長
4月初,我接到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簡稱“園博會”)組委會的邀請,為園博會創作大型涂鴉。園博會是住建部與地方政府共同主辦的國內最高水平的國際性園林行業盛會,每兩年舉辦一屆。于是,5月,我成為北京園博園中緊張忙碌的一員,為橫穿園博園的18根高鐵橋墩立柱中最靠近大門的一根涂鴉。立柱高8米,周長10米,我畫的是長頸鹿母子悠閑生活的場景,希望這些橋墩與園林風景既能有效結合,又能通過其樂融融的母子親情生動體現“風景中的生活”園林理念。為其他17根立柱作畫的是在涂鴉比賽中勝出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涂鴉團隊。和這些涂鴉高手一起作畫給我帶來很大的壓力,也給了我更多的學習機會。此外,我還剛剛錄制完成了“園博會官方宣傳片——樹洞女孩版”,將園博會“低碳、環保、節能”的理念推而廣之。
除此之外,我特別喜歡到學校和小孩子們一起畫畫,他們天真可愛,充滿活力和熱情,被他們的笑聲感染,整個春天都變得更加燦爛了!于是我想用手繪的形式,給孩子們編個系列故事,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為他們增添更多的快樂,故事目前正在編制中。
我和我的老師
作“樹洞畫”傳遞正能量,源于學校給予我的專業培養和藝術想象力拓展。
還記得2009年9月考入大學時,我的專業認知幾乎為零。然而大學的第一門學科基礎課《形態認知》,就引起了我極大的學習興趣。課上,胡闊老師讓大家畫櫻桃、花生等常見植物,研究植物的生長過程,再聯想它們的抽象形態和人化形態,這和以前單純的模仿多么的不同!我就曾經把花生畫成一個穿旗袍的女人,把植物的根系想象成女人們化妝用的刷子。大學二年級,宋永勝老師在《計算機設計基礎》課上教會我如何制作flash動畫,并將我推薦給后來成為我畢業設計指導教師之一的于吉震老師,幫他在工作室里制作動畫。一年的時間,于老師的專業和真誠深深感染了我,讓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公共形象導視》這門課的期末作業帶給我更多的啟發。張子健老師布置的作業是改造學校周圍的一個破舊小區。我們利用廢棄的鋼管、剝落的墻皮、突出的磚塊等物理形態進行美化,希望帶給人美和樂趣。由此,我產生了“廢墟藝術”的設計思路,也才有了“樹洞畫”。
在我和“樹洞畫”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后,學校還專門召開了“藝路花開”教學成果交流會,院長王守平對我執著的藝術追求印象深刻,他表示,學院的基礎課教學從不為學生限定專業和方向,這種開放式課程結構正是使我和我的同學們真正獲益之處。于吉震老師強調學生一定要“聽老師的話,走自己的路”,學校要培養的不是“易拉罐”,而是獨具個性的“種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能動性和原動力。胡闊老師說,“樹洞畫”是我的一次爆發,我還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來支撐今后的發展。希望我不要被媒體和世俗所淹沒,加深理論根基,成為一個有深度的藝術家。
我的老師們,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時時關心我、鼓勵我、培養我,感動著我的感動,喜悅著我的喜悅,用關愛、用專業精神支持我走得更遠、更踏實。
我和我的學校
我的學校大連工業大學是一所藝術氛圍濃厚的工科院校,在這里,獨特的校園文化感染著我,系統的文化素質教育塑造著我。在專業學習之外,還有公共選修課、通識教育網絡選修課延伸我們的知識領域;“博慧講壇”邀請國內外名家前來講座,讓我們有機會傾聽名家、大師的精神世界,汲取優秀文化的精髓,感悟人生智慧,修身明德,傳承和弘揚文化精神;創新創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拓展鍛煉我們的實踐、創新、創業能力……豐富多樣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以多種形式教育我們,要修身濟世、實踐創新,樹立高度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新時代全人。
學校倡導搭建學科基礎平臺,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甚至跨學科交叉互補為我們打造堅實的專業基礎,并向我們打開多層次的專業視角,培養我們的實踐創新能力。我和我的同學們深深受益于學院的“生態教學體系”,這一體系以形態類課程為基礎平臺,教學成果顯著,2009年專業獲評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它不僅促進了不同專業的教師間相互研討,碰撞出更多的設計火花,也為我們學生打下扎實的藝術基礎,讓我們的藝術視野多元化。
我是一個被學校和老師們用藝術激情感染的學生,未來3年研究生學習,我將更加努力。
(編輯:偉偉)
· | 扮美樹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