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風,四海情——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掠影
作為第五屆海峽論壇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6月15日至19日期間,在泉州共舉行13項系列活動。這幾天,走進泉州這座千年古城,你就如同徜徉在閩南文化的海洋里——南音大會唱、精品劇目展演、閩南風情攝影書畫展、“魅力瓷都”大型瓷藝展……一場場精彩的文化活動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臺灣戲曲學院50多名師生專程前來參加文化節。該校副校長蔡欣欣博士說,他們非常高興能到泉州這個文化積淀深厚的戲曲之鄉,展示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戲。為讓泉州市民更了解歌仔戲,他們文武并陳,既帶來文戲《益春留傘》《逛花燈》等,也帶來武戲《陸文龍》,借此與泉州戲曲界互相學習切磋,共同成長。
正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的“風獅爺百印展”,將閩南傳統崇拜——風獅爺的形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一百枚風獅肖形印神形兼備、生動古樸,或威武莊嚴、或慈眉善目、或憨態可掬、或洞察世事,甚至不乏俏皮可愛者,使觀者備感生動、親切。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閩南一帶立在建筑物門口、屋頂或村落高臺等處的獅子像,以避邪鎮煞。肖形印,為印面只有圖像并無文字之篆刻形式,起于上古,盛于戰國和兩漢,明清后又興起。而這次的展出,更是彰顯了時代特色,令人嘆為觀止。
絲弦悠悠,古意盎然。文化節上的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了眾多南音愛好者參加。泉州南音有上千年歷史,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音。在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明刊三種》古曲專場正在這里舉行。只見舞臺上的演員一個個身著古裝,有的端坐椅上彈奏,有的站立吟唱,一時間裊裊之音縈繞整座建筑。據了解,此次演奏的古曲均為明代作品,部分作品今人從未傳唱過,使人不禁產生“如聞仙樂耳暫明”的由衷感慨。
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帶給了海峽兩岸嘉賓美的享受,也帶給他們深深的感觸。出席活動的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表示:“閩南文化是中國文化瑰寶中一顆璀璨明珠!”他說,文化是民族的根源和血脈,應以世界閩南文化節為契機,增進友誼使海峽兩岸心貼得更近、手拉得更緊。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說:“臺灣屬于閩南文化圈的一環,語言、血統、文化上的親近,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他表示,此次盛會的舉辦將搭起閩南文化交流橋梁,充分展現閩南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并為閩南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