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文化活水滋養“泉城”
趵突泉
文化地標 創建于宋熙寧年間的濟南府學文廟
濟南市委書記王敏:歷史讓文化更有底蘊,產業讓文化更具活力;沒有文化繁榮的城市,不可能是美麗的城市。
濟南市市長楊魯豫:群眾讓文化更有生命,文化的振興最終是為了滿足群眾需求。
主持人語
她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河之濱、泰山之陰。自古以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眾多泉水,泉水之多、涌量之大、形態之美、水質之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城市可與之媲美。南依泰山,北跨黃河,百泉競涌,號曰“泉城”。泉生濟南,正是這泉水,滋養了文化,也滋養了這座城市,濟南也如泉水般不斷呈現出勃勃文化生機。
——欄目主持人 楊 亮
泉水是封面,也是文脈
說到濟南,“泉”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齊多甘泉,甲于天下。”
泉是濟南永恒的封面,也是割舍不斷的歷史和文脈。
趵突泉三泉齊噴,銀柱騰空;五龍潭涵漾天光,幽深雅靜;黑虎泉獸頭吐波,龍嘯虎鳴;珍珠泉明珠萬斛,晃躍晶瑩……濟南自古多泉水。有關濟南泉水的記載,最早見于《春秋》,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泉名72個,此后,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其中,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負盛名。
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濟南泉水之多。其實,濟南的泉水歷來不僅止七十二處,目前存天然泉733眼。不要以為濟南的泉只藏在深閨,別忘了到深幽靜雅的街巷民居去探訪……
濟南泉水不僅多如繁星,而且各具風采。或如沸騰的急湍,噴突翻滾;或如傾瀉的瀑布,獅吼虎嘯;或如串串珍珠,燦爛晶瑩;或如古韻悠揚的琴瑟,鏗鏘有聲……使得歷代文人為之傾倒。濟南的泉水不僅有自然美,更有人文美。
泉水包容、安詳,靈動、進取,充盈著泉城人當下的生活,構筑了濟南的脊梁,也勾勒出了這“一城山色”。
泉水是古城的根,是新城的魂。在同一座城市呈現出山、泉、河、湖的奇觀,記憶里也只有濟南。
難怪800多年前,江西名士黃庭堅就有著“濟南瀟灑似江南”的感慨。
——壯哉,天下泉城!
“十藝節”注入新活力
神州走筆繪十藝,泉城十月綻異彩。
不久,一場高水準的文化藝術盛宴——第十屆中國文化藝術節將在濟南拉開帷幕。作為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藝術盛會,十藝節的舉辦無疑將為濟南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十藝節的臨近,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記者在濟南西部新城核心區看到,一座座新建文化設施正拔地而起,作為“十藝節”活動的主場館,山東省會文化藝術中心的大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目前已實現主體封頂。
據濟南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省會文化藝術中心的場館群中,大劇院是重中之重。投資24.75億元的大劇院,占地面積140畝,有7萬平方米,包括1500座的音樂廳、1800座的歌劇廳、500座的多功能廳及排練廳和其他輔助設施;新建30000平方米的市圖書館、15000平方米的市群眾藝術館和15000平方米的市美術館為主體的濟南文化中心。“三館”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濟南興建的標準最高、規模最大、設施齊全的公益性文化設施。
不僅如此,歷時一年投入1800萬元的北洋大戲院修繕改造工程竣工并舉行了慶典演出;市民文化藝術中心項目也提上日程……這些項目的順利推進,為“十藝節”成功舉辦提供了物質保障條件。在市財政三年投入56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下,目前全市新建、改建縣(市)區圖書館5個,文化館6個;745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完成驗收,2013年5月底前,將基本建成健全完善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濟南市不斷完善創作機制,積極實施精品戰略。2011年起,濟南市加大了對文藝創作生產資金扶持力度,文藝創作經費從300萬元/年增至1500萬元/年。三年來,濟南獲省級以上藝術獎項103項,其中,呂劇《陽光大姐》獲第十四屆全國人口文化獎二等獎;京劇《重瞳項羽》獲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二等獎、第三屆全國舞美設計優秀作品展一等獎、山東省泰山文藝獎;兒童劇《我的麥哲倫海峽》獲第七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話劇“金獅獎”評比中,該劇獲劇目和導演兩項大獎。
為了讓更多市民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果實,共享十藝節盛宴,濟南市還組織開展了首屆濟南新青年大學生戲劇節、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倒計時一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動,在寶貝劇場、明湖居、珍珠泉人民會堂、戲緣俱樂部等開展的“泉城大舞臺”文藝演出活動,已演出近300場,基本形成了天天有演出的活躍態勢。
讓文化“精神抖擻”走出去
連日來,濟南市雜技團捷報頻傳,先后在西班牙、俄羅斯參加國際馬戲節,分獲最高獎金象獎和銀熊獎兩項大獎,不僅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也使濟南雜技再次綻放光芒,使濟南文化藝術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在山東濟南演藝集團董事長李向明看來,雜技參加海外演出有其獨特優勢:“沒有語言障礙”。“以后會根據海外市場觀眾的需求,揚長避短,多打造一些適合海外演出的劇目。”李向明說。
濟南市雜技團之所以海外市場受歡迎,還與其創新演繹不可分。《粉墨》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這部被譽為“穿著傳統京戲的行頭,踩著現代音樂的節拍,邁著當代舞蹈的步伐,表演著頂尖級雜技節目”的大型京劇意象雜技劇,自2008年首演以來,已經在國內外演出700余場,成為市雜技團的“品牌代言”。據濟南市雜技團團長鄧寶金介紹,《粉墨》“這種創意和演出形式國內是首次嘗試。”
在中華曲藝史上,濟南曲藝曾經因為名家薈萃、書(曲)目繁多而地位顯赫,與北京、天津并稱為曲藝界的三大碼頭,有“曲山藝海”之美譽。近年來,濟南市曲藝團通過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展現“曲藝三大碼頭”之一的雄厚實力,創造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8年前,濟南市曲藝團與臺北曲藝團聯袂在山東劇院唱響“兩岸同曲齊魯情”專場曲藝晚會,將具有濃郁寶島風情的相聲、京韻大鼓、數來寶以及富有山東地方特色的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節目奉獻給泉城觀眾,這是臺北曲藝團第一次整團到大陸進行交流演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被評為年度山東省最佳對臺交流項目。之后,濟南市曲藝團與臺北曲藝團結成了姊妹藝術團,并舉辦了曲藝發展研討會。2012年9月,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會長專程到明湖居觀看曲藝表演,并揮筆為曲藝團寫下“藝術超群”四個大字,留下一段兩岸文化交流佳話。
曲藝團還遠赴巴黎參加首屆中國曲藝節,之后應邀在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中心為來自韓國的嘉賓、學者舉辦精彩的曲藝演出。2012年赴韓國參加“絲綢之路與新羅及東北亞的文明交流”國際學術會議,使極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藝走向國際舞臺。
2013年5月26日,第四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開幕,已成為濟南市對臺文化交流的一大品牌。近年來,府學文廟連續舉辦“朝鮮精品油畫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圖書、圖片、美術品展”等,觀者如潮,反響熱烈。
濟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譚延偉說,在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的今天,濟南借助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展示了濟南的文化特色,還為濟南文化平添了與時俱進的新鮮活力。
(本報記者 趙秋麗 特約記者 李志臣)
文化動態
2012年2月,濟南市被表彰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
2012年8月30日—9月2日,濟南市成功承辦第四屆山東文博會。
2012年11月20日,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結果揭曉,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創演的兒童劇《寶貝兒》榜上有名。
2012年12月27日,濟南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揭牌成立,標志著濟南市文化體制改革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2年,濟南市按照“大文化、大概念、大景觀”的標準,評選出“泉城新八景”,賦予“天下泉城”新的內涵。
文化名片
趵突泉:位于濟南市中心,景點包括漱玉泉、金線泉、李清照紀念堂等。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御筆親封“天下第一泉”。
大明湖:景點包括歷下亭、鐵公祠、北極廟、匯波樓等。新擴建的大明湖景區免費向市民開放。
千佛山:海拔285米。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鐫刻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故又稱千佛山。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