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營影視企業發展新路
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浙江橫店影視開啟戰略合作
探索民營影視企業發展新路
6月11日,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浙江橫店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和浙江橫店影視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志江分別代表雙方出席。雙方還共同宣布了美食題材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食經》作為首個合作項目意向正式啟動。在當下影視產業“井噴”式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名校名企”、學界業界強強聯手,成為推動影視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趨勢。此次雙方的牽手合作,不僅可以將北大這一國內最高學府在學術研究及策劃創作等方面的優勢與橫店影視豐富的創作經驗及市場眼光結合起來,還對中國影視行業進一步推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入合作起到了深遠而重要的示范作用。
隨后,在交流研討環節中,專家學者圍繞“全球化背景下民營影視企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的主旨,就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與高校和民營影視企業的機遇和作用等話題展開研討。
要戰術更要戰略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無論是技術、人才還是硬件、終端、產業鏈條都在日臻完善,但中國電影的全球化為何步履依舊緩慢?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看來,是因為少了戰略的“東風”,而這恰恰是民營影視公司容易忽略的問題。他說:“2004年中國電影產業全面改革之后,民營影視業有了全面的發展。應該說,他們抓住了一個良好的機遇,打開了自己的發展空間。現在幾乎都成了中國影視界的佼佼者,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國有企業。中國電影最近非常熱,在被熱炒的同時也引起了很多非議。觀察中國電影,不要僅限于藝術,更要有一個產業的思考。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電影不能僅停留在產業化的初級階段,更應該有一個升級階段,創造內生性增長。我們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超過30%,在國外市場份額卻逐年下降。國內的增長是因為我們戰術上的成功,而國外的份額下降則是因為戰略上的準備不足。”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研究所所長劉漢文肯定了民營影視公司的活力,但對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他說:“從影視產品總數來看,毫無疑問,民營公司占主導。而且,傳統的國有單位在拍攝電影時,基本上都采取與民營公司合拍的方式,現在民營企業的影響力大大提升。然而,很多民營公司的規模不是太大,2011年出品電影最多的竟然是安徽一家大家都沒有聽過的民營機構,居然年產18部電影,但影響力都不大。現在民營機構的規模參差不齊,以小企業為主,因此,導致影視圈的人才機制是挖人才而不是培養人才。因為自己培養人才的動力不強,所以,民營機構的人才流動性比較大。這樣更不可能有人才會把全局觀和戰略觀灌輸于一家公司。”
把握“中國機會”
研討會上,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發出了與眾不同的聲音,他認為傳播并不僅僅限于走出國門,更要把客人領進家門,讓他們主動替我們傳播。周鐵東說:“現在跟好萊塢合作,不要問他在中國不能做什么,而要問他在中國能做什么,要找我們的合作點。經過多年的摸索,美國人終于明白了如何進軍中國,這對他們也是個課題。第一點要確立品牌,因為中國人是最注重品牌的;二是要數字化取勝;三是必須要找一個中國的強力合伙人;四是規避政策風險。外國電影工作者認為這是‘中國機會’,要落實這個機會,必須假手中國影視公司,尤其是民營公司。去年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詹姆斯·卡梅隆恨不得把北京電影節當自己的主場;呂克·貝松號稱立足本土拍電影,現在不也跑到中國來跟中國人合作了嗎?現在甚至有人把中國民營公司的格局和當年好萊塢的八大公司做類比。據調查,好萊塢的利潤額在過去5年下降了40%,電影收入只占10%,他們本土市場式微,又要支撐龐大產業,更須向海外開拓,中國市場當仁不讓,這就是中國機會。”
知語境、存心境
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葉坦通過多年來對好萊塢的影視觀察和跟中國同行的交流,發現“在好萊塢風光的華人,只有李安一個人”。正所謂一葉知秋,李安在好萊塢的成功,成為華語電影乃至亞洲電影人都繞不過去的一個范例。葉坦說:“對電影的態度最重要,忍得住寂寞,有平和心。編劇要把劇本賣到好萊塢在技術上很簡單,頂多寫兩張紙就可以。但為什么我們的電影賣不到美國去?這就涉及到跨文化的問題,進入他人的語境要有他人的心境。中國人看到月亮都想起家,這是我們的詩文化陶冶出來的,但月亮在美國則象征戴安娜女神,是狩獵神、處女神。之前我們有人拍了一部叫《月滿英倫》的電影,如果以這個名字在英國發行,估計不會好賣。我們往外國賣電影得用他們的語言。”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委員會張華則認為,學界業界聯手恰恰是一種適合國情的模式,他認為,“走出去”首先得知己知彼。如何做到“知”則需要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目的是提高品質與擴大市場,建立新的體系,讓產業化與學界研究相結合。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