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北京“智慧之寺”
智珠寺修復后樣貌
智珠寺未修復前狀況
故宮東北角、景山東沿,在北京沙灘北街這片歷史痕跡稠密的地界,不經意間走進去,你會發現蜿蜒曲折的胡同中還隱藏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剎。周圍的老街坊會告訴你,這片古建筑群名叫“智珠寺”,意為“智慧之寺”。隨著時間的流逝,智珠寺古建筑群在經歷了最初的輝煌后,一直靜靜地矗立其間,見證著時代的變遷。5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在京揭曉,北京智珠寺古建筑群成為2012年度中國地區唯一榮獲此獎項的保護項目,讓這座古寺的諸多往事浮出水面。但又有一個人們關心的問題接踵而至:當代人如何去復興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佛寺呢?
“開始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智珠寺的修復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想成功修復只能不計時間和成本。”參與修復工作的建筑師這樣形容道:“我們非常小心地比對和挑選修復方式,盡量做到修舊如舊。”從舊建筑里挑選能使用的材料,再尋找到最接近舊材料的新材料,依建筑原貌一比一重建,人們所熟知的古希臘神廟等世界遺跡都是按此法修復的。“這種方法比全部拆掉再用新材料按照舊圖紙重建的方式費時費力得多,很多人說我們太‘奢侈’了。”
如此“奢侈”,是有價值的。這片古雅悠然的建筑群,保留了600多年的文化記憶。作為曾經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圣地之一,智珠寺的歷史地位曾在雍和宮之上。大約在公元1409年,即明成祖永樂七年,伴隨著故宮的修建,永樂皇帝在這一帶選址創建御用印經廠,這是皇家印刻漢文和梵文經文典籍之所。御用印經廠巔峰時期,曾有60至80位秀才組成的團隊與860名左右僧人共同在此工作。步入清代,御用印經廠被選為建造3座重要寺廟的地址,這3座寺廟自東向西排成一線,分別為智珠寺、法淵寺和嵩祝寺,形成一組較大規模的佛教寺院群。“智珠寺”三字為乾隆皇帝欽題,康乾盛世之時,智珠寺和相鄰的嵩祝寺以及法源寺成為北京城內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圣地。
此次修復工程始于2008年,東景緣團隊與專業建筑師、建筑公司及勘測人員為了盡可能保護智珠寺方方面面的歷史特色和原來的結構風貌,前后花費了5年時間。他們不僅修復了古廟建筑,還選擇性地保留了寺廟中部分上世紀各歷史時期的建筑,以確保歷史和時代的延續性。因為歷經歲月滄桑的智珠寺早已破敗不堪,周圍是由不同時代風格的房屋組成的一片建筑群,宗教氛圍漸漸被人們遺忘,只有殘垣斷壁在夕陽的余暉中散發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美。
光陰荏苒,北京城中的諸多廟宇也伴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而淡出人們的視野。1949年后,由于社會變革,智珠寺經歷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50年代,這里停止宗教活動。70年代,北京東風電視機廠成立,又占用了其前殿和西配殿。1984年,雖然被公布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這里的境況并未有些許改觀。1991年,北京東風電視機廠同牡丹集團合并,嵩祝寺、法淵寺、智珠寺的部分舊址及部分建筑被牡丹集團的下屬單位占用。如此將文物所在地作為生產車間和庫房使用,對古建筑的損毀頗為嚴重。
也正因此,智珠寺主體建筑群的修復工作秉承著“全方位保存歷史風貌”的理念,修繕團隊虛心學習、廣納賢才,與北京市文物局和一批知識淵博的專業古建筑師緊密合作,小心謹慎,耐心十足,按部就班——先挪出瓦礫,露出柱身,再修復一個一個橫梁,有時甚至是一塊塊磚。修復團隊共清理出200卡車瓦礫,為翻新重建購買了80立方米的新木材,換掉了71根木柱,并整修了1400平方米的棚頂,共修復43000塊棚頂瓦片。
事實上,該工程最微妙的部分是將60多年前用于冬天保溫的一個假平頂去除。1961年的一場大火致使智珠寺的部分屋頂嚴重受損,于是建筑師對外頂的瓦片和內頂的天花板展開了小心細致的修補。重修工作使得當時的一層精致的木板顯露出來,塵封幾十年的梵文畫作隱約可見,這令在場所有人欣喜不已。但要清理并整修這些面板,技藝至關重要,修繕團隊共從天花板上移除了400多塊面板,其中只有70塊可以完全恢復,120塊能夠恢復到良好狀況。他們對各個不同大小的面板一一進行整理,并采取了傳統的修復方法:不用釘子,而是用油灰作為黏合劑,這種黏合劑由油桐樹上的桐油、細砂、石灰等調拌而成,面板的背面則填充細麻。
現在的智珠寺雖已不再是佛教活動的中心,但修繕后的智珠寺古建筑群正以匠心獨運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藝術和文化的巨大魅力,各種局部修復工作至今仍在繼續著。在這個追求“新”和“快”的時代,智珠寺的“舊”和“慢”體現出另一種味道。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