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應從心態開始
幾個月來,一些曾廣受好評的電視劇續集漸入視野,但觀眾卻更多表達出了失望。
《新編輯部的故事》關注的社會焦點顯得不夠,難尋23年前“人間指南編輯部”里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大宅門1912》少了宅門命運的起伏和家國的動蕩興衰,僅靠雜糅一些市場通行的商業元素,終難撐起一片天空。《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開播后,收視率屢創新低,被北京衛視果斷停播。網友稱:“注水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文不對題、沒有核心、浮于表面的松散劇情,無法形成有效事件,必然導致劇情推進乏力。
經典從來都不缺少追隨者,影視圈更是如此。對好作品的趨之若鶩,是在當前影視劇創作領域高產、速產氣場裹挾下的一大亂象。首先,打磨精品劇耗時長、見效慢、風險大,這就使得一些急功近利的創作者對創新缺乏熱情,在商業利益等因素的誘使下,他們有理由、并且更愿意認為依靠前作的觀眾基礎,續集更容易坐享高收視率和市場回報,以火速回籠資金。其次,為好劇拍續集不用擔心題材風險,有了第一部的高起點和好口碑,續集在投資制作、邀請演員、宣傳推廣等方面都占盡了先機,正所謂“喝不喝酒先倒上,播不播出先續上”。最后,很多電視臺在買劇前先看電視劇類型和演員陣容,前作的熱播無疑給了電視臺一顆定心丸。其實,只要看兩集就會對《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的質量打個問號,可就是這樣一部劇竟然拿到了三家衛視的播出合同。電視臺的這種購劇標準直接影響著創作者的心態,讓他們可以更“放心”地抱著再撈一筆的心態去創作續集。
續書難作,因為突破自我是最難的。一不留神,“續集”就淪為“續貂之作”不說,還可能砸了前作的金字招牌。盡管如此,《闖關東前傳》仍嚴肅而執著地選擇了對原創的尊重和對歷史的正視,以真實感人的品質沖破了“續集”飽受詬病的瓶頸。面對前作如潮的好評,編劇高滿堂及其團隊沒有選擇“吃老本”,而是綜合考量了自身創作實力、觀眾的期待,以及原作可待開發的空間等因素,才“最終下決心將闖關東的畫卷再一次打開”。
正如高滿堂所說,影視創作就像打井,挖得越深,水越甘甜、越純美。實際上,續集之難,往往難在創作者的優越感和自我封閉,導致其創作到某一階段后,技術性多于切身感受,作品給人感覺粗陋淺薄、生編亂造。而“一旦走下去體驗生活,就很可能要推翻原來那些表面上一廂情愿的設想,尋找到最準確、最打動人的東西,這份感動會讓你和人物之間有難舍難離的情感。”高滿堂說。笨辦法也是真功夫。這種真誠、踏實的創作心態,正是《闖關東前傳》能夠從“續集”中脫穎而出的那把鑰匙。
固然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如今的觀眾可謂見多識廣,口味越來越高。觀眾對于熱播劇續集的期待,有時甚至含有幾分挑剔的眼光。這就要求續集創作既要保持前作的精髓,又要準確把脈當下觀眾的欣賞口味。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清代詩人袁牧把詩人創作如履薄冰、梳頭阿婆一絲不茍的心態呈現得妙趣橫生。一個“始心安”,一個“不許看”,既是對自己負責,又是對他人敬畏。以此為鏡,今日一些“續集”的創作者,難道不該在臉紅之余,拿出一些行動嗎?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