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方寸小屋 奏千年古樂 李蘊林:用塤與世界溝通
“發出的是土聲地氣,卻讓人如癡如醉。”初遇李蘊林,好一個艷陽天!手捧古塤的他獨坐門口,奏出了一曲秦音旋律。
今年59歲的他是寧夏中衛市香山茶道的老板,酷愛茶,卻更愛塤。每當夜幕降臨,他都會在那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通過網絡,與所有熱愛塤的人,暢談塤的制作與演奏,不知疲倦。
塤之緣
少時偶拾古塤,自此沉迷古韻
李蘊林出生在西安,很早便失學在家,16歲即務工到寧夏。
最早認識塤,緣于一次偶然。那時李蘊林還小,在古城邊玩,無意中撿到一個物件,父親告訴他此物名塤。這個物件一直放在家中,后來,李蘊林將它送給了作曲家劉熾,劉熾無比愛惜地捧著它,說:“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樂器,可惜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了。”
劉熾一席話讓李蘊林感悟頗多,走時,他將自己珍藏的塤“一團火”送給李蘊林。后來,李蘊林開始自己琢磨如何做塤。塤很早就已成為宮廷樂器,到唐代只有王公貴胄可聽,民間流傳極少,所留史料更是難覓。為了了解塤,李蘊林經常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天,查閱大量古籍。制塤之旅,自此開始。
李蘊林如此形容自己開始制塤時的情形與條件:廁所邊租了間沒人租的小屋,伙房邊上蓋了個小窯,蹬一輛三輪兒,扛一把鐵鏟,吹著口哨,一路來到河邊,裝滿黃河古道的澄泥,吹著口哨回家,燃火燒窯制塤……剛開始的時候,捏出來的東西連個樣子都沒有,更別說成為樂器,慢慢的,型出來了,慢慢的,聲音出來了……
條件雖然艱苦,但好在有兩位哥哥的支持,哥仨似乎對這些泥巴著了迷,為此,他們被朋友們稱為“玩塤的李氏三兄弟”。有一次,三兄弟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火氣上來,將一爐子剛出來的塤砸個稀爛,母親說:“把窯也砸了吧!”正待動手,三兄弟趕緊護住,相視一笑:“這活還得接著干。”
塤之道
沉淀8年有所悟,愛塤護塤情益篤
將塤改進成直吹式,使吹奏變得相對容易;將只能演奏“宮商角徵羽”的傳統塤,改進成12平均律;倡導塤與其他樂器合奏現代樂曲……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塤,李蘊林在塤上大做嘗試與改造。
“煉泥、制坯、修型、調音、燒制、精調,做一只真正意義上的塤并非易事。”李蘊林感受深切。當年,因為想制作一只上乘的塤,他專門拜我國著名塤演奏家劉鳳山為師。在這期間,李蘊林發現,塤的造型容易改變,要保證塤的音色卻是難上加難,“這要求制塤人除了是吹塤人,還得是賞塤人。”
其間有8年時間,李蘊林沒有做塤,由于做塤花費了大量金錢,使他不得不舉債度日。而且,他感到技藝無法精進,“需要沉淀,這是塤獨有的道。”李蘊林說,因此,從2005年起,他致力于研究塤道及塤的文化脈絡。
2012年,李蘊林重新開始做塤,他驚奇地發現,技藝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更加精進,甚至解決了長期以來塤難奏高音和音色平衡的問題。
“長時間的沉淀使我對塤的制造與演奏認識加深,這就是塤道,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它的平和之音。”李蘊林介紹,“正是因為用心,好多朋友不識譜,卻能在了解了塤基本的發聲技巧后,演奏出感動人的音樂。”
這些年,李蘊林還對西夏牛頭塤進行了復原和改進,捧著形似牛頭的塤,李蘊林感慨道:“這是西夏音樂唯一的可考實物,我們應該對這些好東西倍加珍惜,找到一條讓它們發揚的路子。如今,塤有了一個好的開端,我希望它能夠得到真正的保護。”
塤之夢
讓塤走出沉寂,用塤溝通世界
2003年6月,在西夏王陵大型詩會上,李蘊林身著灰色中式外套,用塤為詩人的朗誦伴奏,遼遠空靈的樂音讓在場的觀眾拍手稱絕。
這只是李蘊林不多的幾次大眾亮相,他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傳播塤文化,利用互聯網等方式教授大家學習制作和演奏塤。
“這兩天,有位大學生通過網絡跟我聯系,說希望能夠利用暑假時間學習塤,我一口答應:只要你愿意學,我就愿意教。”李蘊林笑言。
2005年,一位臺灣人知道了李蘊林的事情,通過朋友在網上與李蘊林取得了聯系,沒辦法面對面授課,李蘊林就用網絡視頻一板一眼地教,不僅教會了演奏技巧,還教會了對方制塤技藝。
“其實,對于塤來說,最好的發展就是傳承,讓所有喜愛它的人去接觸它,領悟它。”李蘊林說。如今,李蘊林已經通過各種方式授徒近百人,做塤超過萬把。雖然一把塤的價格已經上千元,但凡遇到愛塤之人索要,他從不吝嗇。
李蘊林不僅在國內傳播塤文化,還將這種古老樂器的旋律帶到了大洋彼岸,他給記者聽了一條音樂家方錦龍先生從美國發來的微信:“老哥哥,我26號在紐約做一個千年古樂演奏會,2000年的琵琶,3000年的古琴,把你的塤也帶上了。”
讓塤從沉寂中走出,讓中國用塤與世界溝通,這是李蘊林的夢。如今,夢,已經越來越接近現實。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