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青神竹編“玩”出高雅
初見陳云華,讓人很難把眼前這個樸實的老頭和擁有數億元產值的青神竹編產業領軍人物聯系在一起。
今年66歲的陳云華可謂名利雙收,雖然已到安享晚年的年齡,但他卻閑不住,尤其是與竹編有關的事情,他更是親力親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在陳云華手中,這項傳承數千年的技藝被進一步發揚光大。青神竹編不僅為四川省青神縣帶來了名氣,更為從事竹編的3萬戶青神農民帶來了每年每戶3萬元以上的收入。
出生在青神的陳云華和很多當地人一樣,自幼就跟家人走鄉串戶做篾匠活。他在10歲的時候就能編些椅子、掃帚、簸箕等生活用品,以補貼家用。年輕時,盡管陳云華當過老師、干過攝影,但他一直沒有放棄過竹編,他常常在思考如何把竹編編得更好看些,但在上世紀80年代,竹編產品僅停留在生活用品階段,陳云華的這個超前的想法并不被人看好。
“經過反復試驗,1986年,我終于編出了第一幅能被稱為工藝品的竹編作品《赤壁賦》。”回憶起自己的第一幅作品,陳云華依舊感慨萬千。這幅作品后來被送到眉山市三蘇祠代銷,居然被一位美國游客花400美元買走——在當時,一個竹編的暖水瓶套只賣0.6元人民幣。第一幅竹編藝術品的成功,讓陳云華堅定了竹編產品走高雅路線的選擇。
真正讓陳云華聲名鵲起的是他的《中國百帝圖》。上世紀90年代初,陳云華參加了一個前往臺北的民間藝術交流團,一位外國游客用4.8萬美元購買了他的《中國百帝圖》。這使他再一次看到了國際市場對青神竹編的認可,堅定了竹編作品走藝術品路線的信念。
為了做大做強青神竹編,1984年,陳云華在青神縣南城鄉舉辦了首期竹編藝術培訓班,對村民進行竹編技藝集中培訓。此后,陳云華又創辦了竹編廠,興建了中國竹藝城和四川省青神縣云華竹旅有限公司,并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3萬戶青神農民走上竹編致富路。目前,青神農民主要從事竹編家具、竹編包裝、平面竹編3個系列的竹編產品生產,每個農戶編竹平均年收入最少3萬元,最多10余萬元。
如今,以竹編為核心的竹產業已成為青神縣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之一,形成了竹編、竹漿造紙、竹木加工等六大產業,擁有云華竹旅、美聯家居、西龍紙業等竹業龍頭企業8家。2010年,青神全縣竹產業總產值達到8億元,帶動農民增收2.5億元。
對于青神竹編未來的發展,陳云華充滿期望:即將興建的竹編產業園將進一步做強做深竹編產業鏈并發揮龍頭效應,進一步推動竹編產業的發展。到那時,青神竹編這項歷史悠久的古老技藝必定會再現輝煌。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