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浩放 妙解真趣
行草團扇《菜根譚》一則 45×45厘米 2013年
行草《曾國藩家書》一則 69×137厘米 2013年
“中央美術學院邱振中教授曾這樣評價杜浩:“杜浩目前的進路,首先在于兩點:對王羲之系統作品的追慕,以及對流動感超乎一切的渴求。在這兩點上,他已經表現出某種獨特的感覺與理念,這是一個與他人有所不同的起點。”
杜浩學書以王羲之、王獻之入手,先師從山東大學王羲之研究所所長張傳旭研讀3年,行書取得精進;后入中央美術學院邱振中門下,以顏真卿書風為題,深入研習晉唐書法,在行、楷、隸等書體上收獲良多。最為難得的是,他的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聯系緊密,作品日有所進,漸漸超能入逸、赫然獨出。
杜浩曾背臨王羲之、王獻之名帖,觀者以為神肖酷似,這是杜浩長期以來伏案研讀臨寫、體味描摹吟詠,自然而然的積累流露。杜浩在從事書法創作時,常常采用“二王”一路之筆鋒兼用,靈活發揮筆觸圓轉方折、變化萬端的妙處,且施法自然,姿態清新。近幾年來,他不僅在筆勢上取法王羲之的如龍變幻,又兼采趙孟頫的珠玉琳瑯,在字形上放手流變,長短欹側生姿,既強調了縱勢上的貫氣,又密切了字與字之間的連綿態勢,雄奇飛動,章法多變。
在學書的朋友圈里,杜浩的字“寫得漂亮”是出名的。這種漂亮是他追求中華書學傳統,根基扎實、由拙返巧、舉重若輕的結果,是質樸慧根之上自然生發的盡態極妍,非一般意義上的簡單漂亮可言。張傳旭曾贊他:“格調清雅、結字秀美、脈絡通貫、氣息純正。”這在以丑怪粗黑為創新捷徑的書壇風氣之下,尤為難得。
杜浩的用筆講求來歷,亦非常連貫,在迅疾括利之間有頓挫抑揚,書寫中帶有強烈的即興感,似爵士樂衍生出的自由樂句一樣奔瀉流動,在文采氤氳中,顯露出俊爽剛健的建安風力,墨韻飛白,動態流美,絕少塵俗流弊。
邱振中教授高足很多,杜浩為其中理論與創作較為均衡者。他行草兼善,在書壇屢獲嘉譽,且思聞淵湛,多有著述。他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編有書法考級輔導教材兩冊,體例便捷,言簡義深。杜浩常常就書法、藝術發一些令筆者先是詫異、后又深以為是的議論,寓至理于平淡之中,往往只用只言片字便能鞭辟入里。有一次,我們在恭王府萃錦園湖心亭邊說起書法與寫字的區別,杜浩隨手擺弄起柳條,以柳稍“揉”起來的譬喻來解釋善書者的筆勢勁道,一語中的,為筆者所嘆服。
書法如圍棋一樣,是一門看似簡單實則玄妙的藝術,書家在嚴守規矩之外,尚需率意而為,根據個人性情,往往拘泥于書體尺幅。杜浩也不例外,但他對各種書體和作品尺幅的把握能力很強,無論是秉腕中鋒,做精細南朝行楷,還是欹正并用,榜書做擘窠大字,都揮灑自得、氣定神完。觀杜浩之書,筆墨華滋如清風過崗,舔筆點捺換行之際,節奏緩急跌宕,中、側鋒筆畫翻連斷續,起承轉折無不如意,呈現出發乎情、奔涌于腕底、縱逸于筆端的宛轉妍媚、夭矯振躍之態。精研書法之余,杜浩喜做蘭竹遣興,濃淡勾填勁節蕙心,得者莫不珍愛。近來,杜浩又從元四家入手,以醇雅深厚的書家筆墨點染山巒,尤其令筆者期盼。
(作者系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