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藝術探求
評林筱聆的長篇小說《心弈》
來自茶鄉福建安溪的青年女作家林筱聆繼
《女鎮長》之后的又一長篇新作《心弈》年初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心弈》寫的是一個信息詐騙集團的主犯路遠明走上犯罪道路的經歷和他被捕入獄后由抗拒到認罪的心路歷程。由于近些年來信息詐騙犯罪呈高發之勢,也成為一個困擾廣大群眾的社會問題,因此這么一部以信息詐騙集團主犯犯罪和認罪為描寫對象的長篇小說,就產生了相當強烈的社會反響。當然,林筱聆創作長篇小說《心弈》,并非把它作為一本防騙手冊來寫,小說中雖然也寫到路遠明的作案手段和受害者由于貪財和某些別的原因上當受騙的經歷,但主要的筆墨還是用于描寫路遠明犯罪和認罪的心路歷程,以便塑造一個既是大騙子又是一個慈善家的比較立體的性格復雜的形象。看得出來,作為一位在小說創作上有著藝術探求的青年作家,林筱聆在《心弈》的創作上做了一些成功的藝術嘗試;我讀《心弈》,注意到的就是這種藝術嘗試,或者說藝術創新。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小說中細膩而酣暢的心理描寫。小說取名“心弈”,告訴我們它寫的就是一種心理上的博弈。這種心理博弈,從大的方面看,有兩個層次:一是路遠明作為信息詐騙集團的主犯在行騙時同形形色色的受騙者的心理博弈,一是作為采訪者的作家“我”同已經被捕入獄的路遠明在引導其認罪過程中的心理博弈。這兩種心理博弈,尤其是后者,寫得相當精彩引人入勝。
先看第一層次的心理描寫,即路遠明行騙時同受騙者的心理博弈。從小說中所描述的路遠明的行騙經歷來看,“任何一場騙局都是心的對弈”。從最早給一些掌握實權的鄉鎮干部發信詐騙,利用他們身上多少有些污點害怕被揭露而乖乖地把錢打到他的賬戶上,其結果是在“前后十天,寄出了62封信”,而一個多月后,他的賬戶上“果然如愿以償地增加了兩萬多元”,到轟動全國的“9·25”詐騙案,從京城某科研機構資深專家那里騙到了20多萬元,也是利用那位資深專家貪財的心理,同他進行心理博弈的結果。小說中,通過路遠明作案經過以自白式的敘述,描述了一次又一次騙局中的心的對弈,不僅揭穿了騙子行騙的手段,也揭示了形形色色受騙者上當受騙的心理過程。這種心理描寫,不僅揭穿騙子,也能教育上當受騙者,防止再次上當受騙。
小說中寫到到監獄采訪的作家同信息詐騙集團主犯之間的心理博弈過程,顯得更加精彩。采訪開始,路遠明不僅不認罪,還自詡他的行騙“只不過是一項特殊的腦力工作”,一種可以同“那些研究設計導彈、衛星的科學家”的工作相比擬甚至“更綜合、更全面,難度更大”的工作,照他看來,這項腦力工作,“能夠解決就業問題,能夠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還以獨特的方式對社會上的腐敗行為和貪欲心理進行有效懲戒”,照此說法,他不僅無罪,而且有“功”呢!路遠明正是以這種錯誤的認識,抗拒認罪,甚至還居“功”自傲、蔑視法律。但是在采訪他的作家的強有力的心理攻勢下,當然還有平等的善于誘導的對話,迫使他從抗拒認罪到心理防線瓦解,一步步認罪接受懲處。這個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心理博弈過程乃是全書的主線,顯得更加精彩誘人,也更具審美的價值。
小說的另一重要的藝術探求是采用第一人稱自白的敘述方法。小說的副題為“一個信息詐騙犯的自白”,標明整部小說就是路遠明的自白。對于一部篇幅二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來說,第一人稱敘述相當困難而且具有相當大的風險。但是,作者利用采訪某些插敘(書中用另一種字體排出)和把情節切割組合的方式來解決個人獨白的沉悶,又利用自白的方式直抵敘述者的心靈深處,顯得逼真,也更能表現出其心理活動的軌跡。這種敘述方法,在長篇小說的敘述與結構上,無疑也是一種有意義的藝術嘗試。
最后,作者在路遠明這個形象的創造上,也是有一番考量的。她不是把他寫成一個面目猙獰、十惡不赦的罪犯和惡棍,而是在寫出他被生活所迫走上犯罪道路之后,一方面用各種方式進行詐騙,涉案金額上千萬元,成為一個信息詐騙集團的首犯,一方面又是一個大孝子和慈善家,他對其寡母的盡孝,對其家鄉的捐贈,對其女友“小皮球”的真情,在人性惡的同時又表現出人性善的一面。“再惡的人也有善的一面,再善的人也有惡的一面。”作者也許正是基于對人性的這種理解來塑造路遠明的形象的。因此,無論是對路遠明認罪過程的描寫來看,還是對路遠明人性中善與惡兩個方面的描寫來看,路遠明的形象都是比較立體、真實的。
從《女鎮長》到《心弈》,林筱聆的長篇小說創作正在走著自己力圖開辟的一條堅實的敢于進行藝術探求的道路,這是值得贊許的。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