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先生歸來
“人的一生,老來是個詩人,是幸福的;老來是個商人,是不幸的。而費孝通先生從青年到老年都是一個詩人。”最近,費孝通晚年弟子、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趙旭東在云南大學90周年校慶之“費孝通先生學術生涯主題講座”中如是說。這場講座,是今年外研社聯合全國各大學、書店和文化機構開展的“閱讀季·博雅課堂”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費孝通將他抗戰期間在云南大學工作的8年,視作“學術生命、政治生命和家庭生活的新起點”。他和同事們在云南呈貢創建了被稱為“中國現代學術集團雛形”的“魁閣”工作站,創造了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史上輝煌的“魁閣時代”。
“博雅課堂”緣起于外研社3年前策劃的“中國人雙語圖書館”叢書。從2010年開始,外研社秉著“整理英文國故、說明真實中國”的理念,出版了“博雅雙語名家名作”系列叢書。叢書第一輯中包括梁漱溟著作、艾愷《這個世界會好嗎》(漢英對照)、費孝通《江村經濟》(英漢對照)、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漢英對照)等經典作品。該系列迄今已出版了兩輯共計16種圖書。該系列后續規劃,將達十輯、近百種。
在一系列活動中,有2012年9月新華社高級記者王軍結合梁思成著作《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首講《再造文明之路上的梁思成與林徽因》;趙旭東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周質平教授、芝加哥大學歷史系艾愷教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燦研究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研究員等,圍繞學術先驅的生平和作品,先后作了《不為師而自成師——圍繞費孝通教授的一些作品的閱讀與聯想》、《光焰不熄:胡適思想與現代中國》、《“我不是學問家而是實干家”——梁漱溟與中國的現代化》、《李濟先生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陶行知:為生活而教育,為理想而大學》等主題演講,講座內容涉及建筑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教育學等諸多學科。
此外,外研社圍繞該系列圖書的出版,曾舉辦過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中法學者訪談活動,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10周年暨《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首發式,取得良好反響。
“博雅課堂”的創辦有兩個初衷。其一是突出“閱讀導向”。即,針對當下閱讀率低、淺閱讀、閱讀娛樂化等問題,期待結合名家對中國現代學術先驅的生平和思想的講解以及讀者個人的閱讀,廣泛培養讀者興趣。塑造“中國情懷”和“世界視野”。其二是突出“學術導向”。即,有意識地培養讀者尤其是高校學生對學術閱讀乃至學術研究的興趣。胡適先生曾經多次將由白話文運動為發端的“新文化運動”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博雅課堂”立足于再現中國現代學術走向世界之路,突出中國現代學術先驅之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再現其“以學術為志業”的情懷和嚴謹的治學風范,在當代傳承獨立自由之學術精神。
外研社從今年開展“閱讀季”系列活動,把“博雅課堂”推向全國。媒體人鄧康延曾策劃“先生歸來”展覽及拍攝《先生》紀錄片,通過文字和影像記錄“煦煦春陽的師教”。他稱中國學術先驅們“將苦難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證明民族的正面”。“博雅雙語名家名作”的出版和“博雅課堂”的開辦,也是向中國現代學術先驅們致敬。他們的筆端莊嚴書寫的,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斯文正脈。
(編輯:蘇銳)
· | 馮驥才文化自覺思想的構成和意義 |
· | 《我心中的耀邦》:追憶胡耀邦 |
· |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赴美舉辦書法交流展 |
· | 《文風四談》 |
· | 《洗塵》:梁衡最新散文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