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寶貝”的到來而改變
電視劇《寶貝》劇照
孩子往往是人生中的不速之客,有的求之不得,有的避猶不及。無論怎樣,當孩子降臨的那一刻開始,都是人生的再次起航。
近年來,以描寫家庭內部成員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家庭劇逐漸成為電視熒屏上的“新寵”,從夫妻情感到婆媳矛盾,從兄弟情深到妯娌紛爭。家庭劇由于細致描寫生活中的點滴,既滿足了觀眾的情感撫慰,同時又與時代同行,反映社會的熱點問題,因而往往一經播出便備受關注。隨著湖南衛視開年大戲《小兒難養》的播出,“育兒劇”又成為當下家庭劇的又一熱門題材。六六編劇的新劇《寶貝》于5月27日落下帷幕,該劇以育兒為核心,探討了“一個孩子的到來對于一個家庭的意義”。該劇從題材選擇到人物設定,從敘事方式到結局設置都不同于過去傳統的家庭劇,因而也如一陣清風,開啟了家庭劇的新篇章。
孩子,是個人生命的延續,是男女之間愛情的結晶,對于夫妻生活而言,也往往是婚姻維系的紐帶。對于人口壓力過大、社會老齡化問題凸顯的現今社會,育兒問題也是全社會的重要關注點。編劇六六一貫以作品之中犀利的觀察視角與辛辣的臺詞言語而聞名,其代表作品《雙面膠》《蝸居》《心術》等,都是緊扣當今社會發展的敏感話題,諸如地域差異、住房問題、醫患矛盾等等。這一次,六六再次將筆觸深入至人類最為根源與私密的生育問題。在電視劇《寶貝》中,通過描寫“70后”、“80后”、“90后”三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夫妻之間的生活點滴,探討了孩子對于一對男女、一個家庭所產生的影響。
劇中人物都緊緊圍繞孩子設定著各自的生活:有廣告女強人陳靜波與IT宅男孫哲的“80后”夫妻做不要孩子的“丁克”一族;有事業有成的“70后”的夫妻馮瑩與張嘉平期盼再得一女;也有花花公子陳QQ(陳建業)與“90后”女模特一丫因意外懷孕只好假扮夫妻。僅從這些人物設定中,就可以看出編劇在劇本設定之初對社會新熱點的關注:“女強男弱”家庭組合、游戲人間的“花花公子”、未婚先孕的女青年、排斥孩子的“丁克家庭”等等。這些人物在以往的電視劇中是極其少見的,而在電視劇《寶貝》中,編劇六六不回避已有的社會現象,更是將其放之于熒屏之上進行集中展現。除了人物設定方面的新穎外,全劇也將社會的諸多熱點問題加以呈現,這也是六六的一貫風格——以人物辛辣的臺詞直指當下社會的敏感點。在第10集中,一心求女的馮瑩在向母親傾訴自己想要第二胎的原因時說:“以后什么哥哥姐姐啊,舅媽嬸嬸啊這些稱呼,他們就得從字典里知道了。”一句話,也道出了計劃生育在解決人口壓力問題后所帶來的無奈。此類敏感問題,諸如一夜情、夫妻信任、兩性關系、精神出軌等等問題,也由劇中的人物各具特色的經歷而充分展現,而這也體現了編劇在關注社會生活方面深刻的洞察力。同時,編劇并不采取“絕對正確”的道德評判,而是充分尊重每個個體的欲望與困惑,將生活的每一個側面進行全面展示,把評判的權杖交由觀眾評定。
該劇作為家庭劇的創新之處,還體現在最終的開放式結局上。全劇的最后,張嘉平將自己與秘書所生之女說為“棄兒”與馮瑩共同撫養,女秘書卻表示對于孩子不會罷休;涉世未深的女模特一丫自己成功開創了事業的新天地,這令身為投資顧問的陳建業感到失落;最為親密和睦的“80后”夫妻陳靜波與孫哲兩人也因為各自的情感困惑而產生隔閡。全劇的最后一集并未如傳統敘事所慣用的封閉性大團圓歡喜收尾,而是采用了“未完成式”的設計,引人遐想。劇中人物采用開放式的結尾,使得觀眾在劇情結束之后繼續自己的思考。這種留有余味的設計方式,也正好映襯了那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家庭生活。
《寶貝》在敘事方面所采用的是碎片化敘事方式,相對于傳統的家庭劇,全劇劇情較為松散,缺少貫穿始終的矛盾沖突。劇中并不著力描寫大的事件,而是關注在事件發生之后,各類角色的不同反應,這也是編劇六六一貫的寫作風格。這種創作方法的優點在于更加有利于角色刻畫,使角色在更大程度上獲得觀眾的認可,然而這類敘事也會使得觀眾產生情節拖沓、缺乏連貫性之感。《寶貝》的整個故事情節除了以“育兒”為主題以外,并無貫穿始終的矛盾核心,在缺少關鍵故事核的敘事推動下,這種碎片化的敘事方式會令很多習慣于傳統電視劇的觀眾感到難以接受。同時,這種敘事方式,也使得劇中人物自身的線索不夠清晰完整,人物關系未能夠在一開始得到很好的交代,這也使得很多角色的行為令觀眾產生突兀之感。此外,全劇時間跨度為兩到三年,因此在劇集之中的時間跳躍性相對較強。這一點是由育兒題材本身所決定的,畢竟從十月懷胎到嬰兒生長,育兒本身的時間較長,如果要通過電視劇來展現育兒過程,必然要通過壓縮時間的方式集中矛盾,才能提升劇情的吸引力。
《寶貝》以育兒為核心,而實質仍是講述著日常生活柴米油鹽之間的家庭瑣事。六六通過對三對不同年代夫妻的描寫表達了人物對于孩子與家庭的態度:“70后”的夫妻要做好準備,未來的生活可能不只有一個孩子;“80后”不要排斥孩子,因為孩子不是限制人生發展的阻礙;“90后”不要畏懼婚姻,沒有經歷過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面對著當下年輕化的電視觀眾,正在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70后”、“80后”們,也正在經歷著育兒與教子的人生重要時刻。以《小兒難養》《寶貝》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育兒劇的出現,或許正好迎合了當下社會需求。畢竟一個孩子的到來,不僅僅是家庭人口數量的增加,更是家庭質量的重新界定。孩子往往是人生中的不速之客,有的求之不得,有的避猶不及。無論怎樣,當孩子降臨的那一刻開始,都是人生的再次起航。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