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秋:看畫還需費功夫
走進裝飾得古樸典雅的雙柏書屋,藉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藝術學院舉辦的“雙柏藝潭”文化沙龍活動,近日記者有幸聆聽到陳佩秋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有關書畫鑒定的許多真知灼見,受益匪淺。
陳佩秋是著名書畫家、鑒定家,她和謝稚柳這對伉儷經歷了從動蕩歲月到改革開放至今文物書畫界的許多變遷。陳佩秋熟悉我國歷朝歷代書畫名家的用筆習慣,以及墨色、款識、著錄、書畫裝裱技藝、絹的織造方式等。在書畫鑒定方面,她不迷信前賢的著錄,倡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將對比法與考證法相結合,常常提出大膽而獨具思考性深度的鑒定意見,她提出的有關《步輦圖》《瀟湘圖》《踏歌圖》等藝術史上重要作品的鑒定觀點,發人深思,大益后學。言談中,她很少提及自己的作品和創作,只說現在已經很少畫畫了,而是希望年輕人對書畫的真偽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去把這些遺存的問題都搞清楚、弄明白。
書畫真偽問題歷來都存在。陳佩秋說:“目前在博物館中有這類爭議作品的存在,而且數量并不少,在拍賣市場中,假畫流轉泛濫,這類問題更為普遍。如果不去清理這些偽作,對藝術品收藏家、書畫學習者以及后人來說都將是一種傷害,所以應當讓真正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保留下來。”陳佩秋指出,偽作并不是簡單地指那些作品署名不詳或有誤的情況。具體來講,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是包涵許多內容的,主要是能夠代表和反映出特定藝術家的創作水平以及那個時代的藝術發展水平,所以并不單是講款識、斷年代的問題。對此,她還特意提到有次在拍賣會上一件破碎得很嚴重的宋畫團扇仍然拍出了很好的價錢,“現在存世的許多宋畫就大多是沒有款識的,但畫得很好,年份也夠,創作功力值得稱道,這就很好”。她還特別強調了筆法問題,氣韻生動、起伏轉折,每個時代的畫家都是有其獨特之處的,這是摹仿假造不來的。
如何深入精研書畫鑒定?陳佩秋語重心長地說:“看畫要費很多功夫的。”她感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做研究的條件是非常好的,除了真跡我們還可以通過圖冊的真實再現與細節呈現更直觀、更近距離地去接近原作,有時甚至比去看真跡還清楚,可以看得很仔細,這對研究很重要。在具體作品的分析上,就要嚴格認真地去觀察標準件,去發現一個時代的繪畫創作方式和水平,以及每個藝術家運筆的特點,然后通過不斷比較來鑒別真偽,一步步地進行梳理。例如,通過比對標準件就可以發現,宋代繪畫作品中的外輪廓線經常是非常挺拔的、皴跡上大多有苔點等等。
陳佩秋還生動地舉出了《夏景山口待渡圖》的例子。這件作品被認為是五代時期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開卷處干沙淺岸,坡下溪流縈繞,布景空靈,中幅結構縝密,山峰層丘疊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壯,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的筆法表現漫山的樹木叢林。“從上海乘坐火車時,在鎮江一代,遠望被竹林覆蓋的山頭,我就看到真如畫中苔點的點染一般,這就說明古代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其構思也確實是從實景中得來的。”老人如是說。在藝術史與書畫鑒定具體操作問題上,陳佩秋認為,學史論的應該多接觸一些真實的繪畫創作,不能只讀書本,學繪畫的也應該多讀些史論文章,關鍵之處在于要融會貫通。
(編輯:黃遠)
· | 草人藝術館開館展近現代名家書畫 |
· | 書畫裝裱顏色扮靚 |
· | 書畫攝影展烏海風土人情 |
· | “翰墨青州”中國書畫年會今秋舉辦 |
· | 談書畫同源同法之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