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編劇推出青春題材音樂劇 年輕的“阿凡提”登上舞臺
一部名叫《納斯爾丁·阿凡提》的音樂劇今天起登陸北京世紀劇院,主人公竟然不是那個騎著毛驢、長著胡子的阿凡提!當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采訪兩位“80后”編劇劉靜蕓、劉念語時,得到的是這樣的回應:“這部音樂劇講述的,其實是一個年輕人成為‘阿凡提’的故事。”
在維吾爾語中,“阿凡提”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而是“先生”的意思。劉靜蕓告訴記者,《納斯爾丁·阿凡提》本質上是一部青春題材音樂劇,“我們最感興趣的,并不是那個人所共知的、傳說中的阿凡提,而是一個年輕人在智者以及人們的幫助下,戰勝權力、收獲愛情,并最終成長的故事。”劉靜蕓說,“在劇中你會看到‘種金子’、‘賣樹蔭’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有關阿凡提的經典橋段,但同時會看到更多原創的情節。”
“所以我們說這是一部‘致我們不敗的青春’的音樂劇。”劉念語補充道,“我們希望每位觀看《納斯爾丁·阿凡提》的觀眾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關于時光的記憶、關于青春的記憶。”這是否會在無形中縮小觀眾的范圍?“我并不這么認為。不是只有年輕觀眾才會關注青春,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各自的青春感懷。”劉念語說。
于是,在輕松、快樂、充滿動感的氛圍中為觀眾講述一個青春勵志故事,成為《納斯爾丁·阿凡提》創作團隊的藝術追求。“當然,輕松、快樂只是一種表象,在表象背后,是主人公對夢想、智慧和勇敢的追求。”劉靜蕓表示,“我們為這部音樂劇定下的主題就是:只要快樂、善良、智慧、勇敢,人人都能成為阿凡提。”
“《納斯爾丁·阿凡提》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過去,但劇中的人物絕不是老古董,每個都是現代人的縮影。”導演肖杰在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任教,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80后”。為了增強可看性,肖杰在藝術手法上十分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尊重傳統元素的同時,大膽采用超現實主義表現方式,為古老的題材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例如,劇中阿凡提的驢和王子的馬都被擬人化處理,我們希望通過演員精彩的表演來凸顯動物角色的魅力。”肖杰表示。
與此同時,肖杰還十分重視舞蹈對于劇情發展的推動作用,為此他特別要求編舞崔濤、胡博盡可能增強舞蹈動作的故事性。“優秀音樂劇的舞蹈能夠彌補音樂和戲劇在視覺化呈現上的不足。”崔濤對記者表示,“《納斯爾丁·阿凡提》中的舞蹈,不僅秉承了新疆舞蹈開朗、奔放、熱烈、喜慶的特點,而且還將波斯舞、弗拉門戈舞、東方舞甚至現代舞等世界性舞蹈語言融入其中,力爭做到恰如其分地推動劇情發展。”
眾所周知,美國百老匯音樂劇在舞美設計方面匠心獨具,劇院、舞臺本身就是音樂劇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此啟發,《納斯爾丁·阿凡提》此次在舞美方面大膽采用了超前的設計方案,創造性地將大型轉臺搬上了中國原創音樂劇舞臺。“經典音樂劇《獅子王》中的舞美效果至今令觀眾難忘,我相信《納斯爾丁·阿凡提》對轉臺的使用,絲毫不遜色于美國的時尚音樂劇。”肖杰表示。
據介紹,《納斯爾丁·阿凡提》所采用的直徑13米、內外三層的圓形舞臺能夠通過精密機械的轉動實現“乾坤大挪移”,做到人隨景走、景隨人變。“觀眾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觀看舞臺的全部立體景象,并獲得強烈的視覺震撼。”肖杰說,“我們的舞美部門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運輸及拆裝的需要,并進行了模塊化設計,舞美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固定的包裝箱及編號,真正實現了與國際舞美標準對接。”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