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合作 建設生態文明——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在杭州成功舉行
太湖文化論壇發布《杭州宣言》
第二屆年會實現“碳中和”
5月19日,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在杭州閉幕。從18日開幕以來,來自世界23個國家的政治家、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各界知名人士約500人,經過充分交流,最終達成共識,發布以“加強國際合作,建設生態文明”為主題的《杭州宣言》。
本屆年會由太湖文化論壇、中國文聯、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主辦。會議期間舉行了全體大會、4場分會場會議,以及“生態文明與生活方式”高端對話、“分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市長圓桌對話。與會的中外各界人士圍繞“全球生態危機的嚴峻形勢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與發展前景”、“加強不同文明交流與合作,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議題展開了發言和討論。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加強國際合作,建設生態文明》的主旨講話。莫桑比克總統阿曼多·埃米利奧·格布扎,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督路易絲·萊克-塔克,希臘總理安東尼斯·薩馬拉斯,荷蘭前首相呂德·呂貝爾斯,中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太湖文化論壇名譽主席張梅穎,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文聯副主席趙實和楊承志等主辦單位負責人參加有關活動。
據了解,太湖文化論壇和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合作,以造林增綠的方式將本次論壇辦成“碳中和”會議。經計量審核,本次會議共排放99噸二氧化碳。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已出資1.5萬元,在江西井岡山營造15畝碳匯林,在未來5年,可將本次會議的碳排量全部吸收,實現“碳中和”目標。
太湖文化論壇是以論壇為組織名稱的全國性社會團體,其宗旨是開展中外文化交流、誠邀全球各界人士共商不同文明對話與合作,共建和諧文化與和諧世界。2008年成立后,太湖文化論壇2011年在蘇州舉行了以“加強文明對話與合作,促進世界和諧與發展”為主題的首屆年會;2012年在南昌舉行了以“促進人類自然和諧健康發展”為主題的中醫藥文化發展高級別會議。
杭州宣言
2013年5月18日至19日,來自世界五大洲23個國家的政治家、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各界知名人士約500人,共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參加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平等交流,暢所欲言,共商加強國際合作、建設生態文明之大計,現將達成的共識宣言如下。
(一)自1972年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發表以來,國際社會為應對生態危機做出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取得進展。但是,發展與環境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各方面的統計數字、科學觀察以及動蕩的國際局勢表明,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根本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二)當今世界正處在深刻的變動和調整中,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生態危機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要正確應對,不是要否定發展,而是以什么方式發展。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在于創新發展的道路和模式。
(三)全球性生態危機根源于傳統工業化的固有弊端。工業革命曾揭開人類文明的新篇章。工業化成為現代國家經濟繁榮的必由之路。但是,傳統工業化以大量消耗資源、排放大量廢棄物為重要特征;以人為萬物的主宰、征服和掠奪自然的觀念,融入傳統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在資本逐利極大化本性推動下,導致對自然進行無節制的攫取,以刺激和滿足人們無限制的物質欲求,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不斷遭到破壞,這是生態危機發生的深刻根源。應深刻反思工業革命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應對生態危機提升到建設生態文明的新高度,重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四)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它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核心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根本上變革過度消耗自然資源、過量排放廢棄物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這既是應對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當務之急,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長遠大計。
(五)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整體性。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課題,而且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各國攜手合作;不僅是囿于局部的具有強烈技術性、專業性的科技問題,而且是關系全局的具有深刻社會性、戰略性的文化問題,需要科技與人文聯手攻關;不僅直接關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當今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而且關系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方面,涉及人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需要國家、社會、企業特別是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
(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復雜性。各國要從本國人口、資源、環境、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出發,借鑒別國經驗,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和模式,既獨立自主,又殊途同歸。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既各盡其責,又密切合作。發展中國家要積極探索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完成工業化。發達國家要發揮科技和經濟優勢,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治污,又要勇于承擔環境污染的歷史責任,擺脫傳統工業文明的歷史慣性,建設新的生態文明。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杜絕推卸責任、以鄰為壑、轉嫁災害,努力在應對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中實現合作共贏。
(七)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進行艱辛探索和長期奮斗。要加強科學研究,不斷深化對自然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短期乃至長期影響的認識。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合作,尊重和調動全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生態智慧和經驗,取長補短,攻堅克難,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順應時代潮流、汲取歷史教訓、摒棄冷戰思維,以和平保障生態文明的長期建設。
(八)應對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成為人民群眾自覺的偉大實踐。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社會全方位的根本性變革,將引起移風易俗的社會巨變,必須保證人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應對生態危機人人盡責,從自己做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勝利,推動人類邁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2013年5月19日
開幕式前,俞正聲與出席開幕式的部分代表和嘉賓合影 新華社記者 王 曄 攝
俞正聲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 新華社記者 王 曄 攝
“生態文明與生活方式”高端對話現場 本報記者 郭青劍 攝
閉幕式上發布《杭州宣言》 本報記者 郭青劍 攝
中外嘉賓在會上討論熱烈 新華社發 李 忠 攝
一位外國專家在全體大會上發言 本報記者 郭青劍 攝
開幕式現場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編輯:黃遠)
· | 首屆美術文化周刊學術邀請展舉辦 |
· | 中國文化志愿者:在海外傳遞中國夢 |
· | 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
· | 李屹:志愿服務為人民 繁榮文昌新輝煌 |
· | 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會議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