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對話莫言:領諾獎時什么心情
91歲的楊振寧,58歲的莫言,一個大學教授之子,一個農(nóng)民之子,兩人本來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卻因為都獲得諾貝爾獎在北京大學相遇了。5月15日,作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眾芳所在”系列講座之一,楊振寧和莫言在諾獎頒獎典禮音樂——莫扎特《D大調(diào)進行曲》中,開始了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科學與文學的差異顯而易見。莫言說:“科學家關注物和物質(zhì)原理,文學家關注人和人的情感。魯迅先生說過,文學家筆下一束美麗的鮮花,在植物學家眼里就成了植物的生殖器?!睏钫駥幷f:“科學是發(fā)現(xiàn),沒有人類的時候就有了電和磁;而文學是發(fā)明,有個門類就是科幻小說?!辈贿^,楊振寧在現(xiàn)場也幻想了一回:“如果把愛迪生請到21世紀,他會覺得什么最稀奇?”莫言低頭略想,抬頭答道:“手機!”楊振寧也拍手道:“我同意??诖镆惶途湍芎兔绹呐笥褜υ挘@比《封神榜》還神奇!”
楊振寧覺得文學比科學復雜,諾貝爾獎頒了100多年,科學類獎項幾乎沒有爭議,而文學獎往往眾說紛紜。聽到這,莫言立刻表示自己對科學的“崇拜”:“科學無法改變,1加1就等于2,可是對文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大家都說我低調(diào),假如我得諾貝爾物理獎,你看我還低調(diào)不。假如有來生,我一定學物理?!?/p>
楊振寧回憶起一段往事:在斯德哥爾摩的宴會廳,他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牌時,國王身邊站著一個10歲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是給莫言頒獎的瑞典國王。
50年多的時間跨度,也正與中國歷史的轉(zhuǎn)折有著時間上的契合?!爸腥A民族的近代史,是我和我父親那一輩人靈魂深處的痛楚。中國沒有發(fā)展起近代科學,諾貝爾獎成為大家的心結,這很自然。”楊振寧說,“你跟我走了不同的路,一個科學一個文學,但都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50多年前,中國人走上這個領獎臺時的心情,和美國人、英國人是不一樣的。莫言先生,你在領獎時是什么心情?”
莫言答道:“沒得獎之前,每年九十月份就會接到很多電話,問我今年情況如何;一旦真得獎了,爭論鋪天蓋地,我成為被眾人研究的對象。領獎的時候感覺自己不是在領獎,不是被觀察者,而是在觀察。我看國王、王后,看他兩個漂亮的女兒,當然也看我的太太和女兒?!?/p>
不僅是領獎心情不同,楊振寧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做科學研究時有一定偏好,他將其概括為“民族性”?!爸袊藙諏?,德國人喜歡走極端。我并不是說誰好誰壞,只是發(fā)現(xiàn)這種顯著的差異——一個民族的物理學家,因為文化傳統(tǒng)有不自覺的傾向。”莫言回應道:“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diào)文以載道。民族性可以理解為國民性,作家是國民的一分子,肯定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p>
這場對話的臺下聽眾多為北大學生,有學生問莫言:“自從您得了諾貝爾獎,游客在參觀您舊居時,總想摳塊墻皮、拔點蘿卜,沾沾‘仙氣’,您怎么看?”莫言笑答:“中國有‘造神’現(xiàn)象,好像一個人得了諾貝爾獎就成了天上的‘文曲星’。有人來我家挖蘿卜挺好,因為蘿卜本來就是讓人吃的。不過,千萬不要把我想像成什么了不起的人?!?/p>
楊振寧對中國的大學生很有信心:“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差別很大。一是中國的中學教育對學生的訓練很多,知識基礎扎實;二是中國學生更成熟,清楚自己的前途,也肯努力。我在國內(nèi)十多年,看到數(shù)不清的有能力、有決心的年輕人。加上最近幾十年中國發(fā)展迅速,有了這樣的經(jīng)濟支持,我對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前途非常樂觀,‘中國夢’一定會實現(xiàn)?!保ㄊY肖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