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退出黃金檔,抗戰劇路在何方
◎網絡對于“抗日神劇”這個話題的討論有發酵效應。
◎純寫實主義的抗日劇極需功力,產量注定不高。
◎我們的抗戰劇需要從抗日戰爭中吸取更多的東西,而不僅是發泄情緒。
電影《小兵張嘎》成為幾代人心里抗戰題材的經典代表作
電視劇《民兵葛二蛋》是近年較為出色的抗戰題材作品
抗戰傳奇劇命懸一線,此消息已經得到證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目前已對各衛視提出明確要求,對衛視電視劇黃金檔已報排播的抗戰題材劇進行重審和甄別,對存在過度娛樂化的抗戰劇進行修改,停播不能修改的過度娛樂化抗戰劇,同時對以嚴肅態度進行創作的抗戰劇給予鼓勵和支持。據了解,目前一些衛視已經主動撤播了正在播出的“抗戰雷劇”,如黑龍江衛視的《戰旗》和四川衛視的《尖刀戰士》等。這是近期抗戰雷劇日漸引發關注的結果,中央電視臺《新聞1+1》曾就“抗戰神劇”推出過專門報道,傳播效應驚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電視劇的規定歷來引人重視,這是播出的風向標,也是制作的風向標。此規定一出,對業界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北京領航星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資深的電視劇導演汪濤為這個規定的出臺叫好,“‘抗戰神劇’太把老百姓當兒戲了”,當然他也提到新政一出,可能會有一批小公司要倒閉,因為有的公司就是一個項目公司,如果他們正在制作一個抗日傳奇劇或是已經制作完成了一部抗日傳奇劇,那么對他們公司而言就是滅頂之災。《抗日奇俠》《槍神》兩部抗戰劇的導演顥然說,新政出來后,這一題材的創作會冷卻下來,他擔心的是創作冷卻下來后,抗日劇的形態發展會停滯。同時,他提出疑問:是不是今后只能拍紀錄片和純寫實主義的抗日劇呢,像《血戰臺兒莊》和《抗戰八年》。而純寫實主義的抗日劇極需功力,產量注定不高。
抗日劇過于神奇,在策劃時要注意什么?總后電視劇中心編劇馬繼紅在一次沙龍上說:“全民抗戰,從《金陵十三釵》開始走到極致了,之后抗戰的本領越來越高,什么手撕鬼子了,反正就是幾個人幾分鐘就可以把日軍的加強連消滅。從畫面上來講是比較過癮的,但是它對子孫后代傳遞的是一種很不正常、不正確的信息。實際上八年抗戰是一段很悲壯的歷史。如果不是美國在日本本土投原子彈,如果不是蘇聯出兵東北,抗日戰爭未必能在1945年結束。抗戰本身是一場很殘酷的戰爭,日本鬼子是很兇殘的。所以我們不能把這種悲壯作為消費。我覺得把抗戰戲寫成游戲,寫成卡通的話,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她也提出另一種抗戰劇不正常的傾向,除了“神劇”外,還有假劇。很多紅軍女戰士化著完美的妝去打仗,有的戰士長得圓滾滾的,沒有一個是消瘦的。這些看著就虛假。
汪濤歷來反對把抗戰戲中的日本人拍得愚蠢,他認為這不是對待戰爭、回顧歷史的態度。“如果電視劇把敵人拍得低級,也就是把我們顯得低級了,如果敵人強,也顯得我們強。”實際上,他認為我們需要從抗日戰爭中吸取更多的東西,而不僅是發泄情緒。“日本入侵中國,是經過幾代人的謀劃,他們從明治維新后就確定了這一戰略,從甲午戰爭開始到后來的《田中奏折》都表明了這一點。”汪濤說,我們反思戰爭,也看到對手的長處,他們是想要強國的惡魔。而“抗日神劇”完全沒有關于戰爭的思考。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這一新規是謹慎的。一個月前,在中國視協第五屆二次理事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談到“抗日神劇”時,也強調了這一點。同時他也談到了網絡對于“抗日神劇”這個話題的討論有發酵效應,并澄清了《新聞1+1》中引用一張全裸女性向紅軍戰士敬禮的圖根本不是電視劇的劇照。與李京盛想法類似,被稱為“抗日神劇”始祖的《抗日奇俠》的導演顥然認為,網友的某些意見是莫須有的。就像被網友們盛傳“手撕鬼子”是《抗日奇俠》中的場景,其實根本不然,這只是國際版片花。他也覺得自己有點委屈,有些批評這部劇的人根本沒有看過劇,從他得到的反饋來說,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看過的觀眾稱贊這部劇是“導演的活兒”。他說,抗戰劇是電視劇中的一個類型,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家庭劇是家常菜,帶點甜口,吃多了會膩。抗戰劇就是川菜,帶點辣味,沖突激烈,好看。
顥然說自己是電視劇新兵,的確,他只拍過兩部電視劇,一是《抗日奇俠》,一是《槍神》,兩部劇的收視率都相當不錯,而且風格迥然不同。“我拍《抗日奇俠》時是想做一個嘗試和探索,抗戰劇的形態還能怎么向前發展,于是我把武俠和抗戰劇兩種類型結合起來了。”他認為,應該允許創作進行嘗試,“如果大家覺得這樣很雷,我就會變一種方式。”后來,各方面反映《抗日奇俠》過于娛樂化,他的后一部劇就改變了風格。《槍神》就用寫實方式拍攝吳運鐸造槍的故事。他說:“抗戰劇多不怕,怕的是沒有特點。《槍神》就找了與眾不同的視點,講造槍的人的故事。《槍神》在地面臺如湖南經視播出,收視率超過了《甄嬛傳》,在山東、湖北、四川衛視播出收視排名有7次進前三甲。
抗戰劇的量太多了,打開電視機,好像每個臺都在播抗戰劇。馬繼紅說,做抗戰戲沒錯,抗戰戲做這么多、范圍這么大,是不是應該商榷了?顥然也談到,其實他的兩部抗戰劇都不是他自己選擇的題材,從一個曾經的文藝青年的角度,他喜歡拍都市愛情劇。無奈這類題材收視受限,投資困難。另外,他認為戰爭劇是電視劇中特別小的門類,像美國這么大的市場,戰爭劇只占很小很小的份額。如果歷史劇和涉案劇兩種最受歡迎的類型不受限制的話,抗戰劇絕對不會這么火。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規是無奈的下下之策,電視劇界的跟風才是把抗戰類題材做“死”的原因。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