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的搖籃曲》創作者來華 隨著孟買·佳耶師利“婆娑漂流”
“如果我是個印度男孩,而我的母親有佳耶師利的歌聲,我一定會非常幸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配樂麥克·唐納
孟買·佳耶師利表演現場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球熱映之后,創作并演唱了主題歌《派的搖籃曲》的印度傳統音樂代表人物——孟買·佳耶師利,突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以泰米爾語傾情吟唱的這首動人的主題曲,一舉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歌曲提名及第70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獎,也俘獲了眾多觀眾的心。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配樂的好萊塢著名作曲家麥克·唐納曾說:“如果我是個印度男孩,而我的母親有佳耶師利的歌聲,我一定會非常幸福。”隨著這首主題歌在全球的廣泛傳播,佳耶師利的日程也格外忙碌起來。最近,她應上海世界音樂季的邀請來到中國,并在北京舉行了一次小型吟唱沙龍和一場專場音樂會。有別于中國聽眾對印度音樂大篷車的熱鬧喧嘩的主觀認識,佳耶師利與其樂手在現場的表演是以自由吟唱配以丹布拉琴、陶罐鼓、咚咯鼓等印度特有的民間樂器,營造輕柔曼妙、舒緩和諧的音樂氛圍,正如音樂會被詩意的命名為“婆娑漂流”一樣。
出生于加爾各答一個音樂世家的佳耶師利,少年時移居孟買,并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卡納提克音樂。她畢業于印度著名的音樂院校甘德哈瓦大學,師承印度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聲樂家拉爾古蒂·加雅拉曼。“我在孟買長大,父母都從事音樂。所以,從小起接觸了各類印度音樂。有一天,媽媽為我買了一張火車票,讓我去馬德拉跟隨印度音樂大師拉爾古蒂·加雅拉曼學習。”佳耶師利說道。從此,她對卡納提克音樂刻苦鉆研,從技巧掌握的層次逐漸進入心靈感應的境界。大師要她敞開心靈吸納一切優秀音樂,于是她悉心聽從大師的教導,不但掌握了維納琴等印度民間樂器,還認真研究西方古典音樂,學會了鋼琴演奏。
從1982年的第一場公開表演起,佳耶師利已經在印度各大城市、節日慶典演出無數,其中包括印度總統府、毗濕奴節、金奈十二月音樂節等,更于近年在海外幾十個國家進行了巡演,所到之處有英國倫敦的伊麗莎白女王禮堂、芬蘭赫爾辛基的歌劇院、法國南特音樂節等。在印度,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佳耶師利不僅與一些傳統舞蹈家以藝術的形式交流,她同竹笛演奏家及女歌唱家的二重奏也都廣為人們所欣賞。她還為幾十部印度電影演唱,入行30多年來,更是獲獎無數。
對于印度音樂,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寶萊塢式”的電影音樂。佳耶師利介紹說,卡納提克音樂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兩大傳統之一,人們以前通過電影所熟悉的印度音樂,多為來自北印度的印度斯坦音樂;具有印度根源文化特征的卡納提克音樂,使用梵語、泰米爾語等語言演唱,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在千年沉淀中流傳于南印度。因此,卡納提克音樂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傳統元素。佳耶師利還在現場引導觀眾一起吟唱卡納提克音樂的基本音階,并進一步加以裝飾,使得曲調更為豐滿。佳耶師利邊表演邊講道:“卡納提克音樂的旋律稱為‘拉格’,與西方聲樂演唱的和聲有驚人的共通之處;節奏叫做‘塔拉’,藝人們都會根據不同的節奏模式進行即興演唱。”佳耶師利還解釋說,使用泰米爾語演唱的《派的搖籃曲》,音樂素材里已融入了管弦樂隊和現代編配技術,但核心依然遵循著卡納提克音樂傳統。
麥克·唐納一直致力于非西方音樂、電子樂與管弦樂元素的融合,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親身前往印度,遍尋音樂名家,學習研究了西塔爾、印度鼓等印度特有的樂器。當他聽到了佳耶師利的專輯《搖籃曲》(匯集諸多印度各傳統、各地方言中的搖籃曲)之后,便誠邀佳耶師利合作,共同譜寫主題曲。在電影中,佳耶師利以泰米爾語演唱,她天籟飄渺的泰米爾語女聲吟唱和著悠遠的木管、輕如漣漪的手鼓,縈繞出平和寧靜的自然環境,為李安精心營造的3D奇幻空間配以了最完美的聽覺呈現。正如麥克·唐納所說:“電影引導觀眾對于人性與哲學的問題進行思考,音樂則通過營造情感的共鳴帶領觀眾度過電影的每時每刻。”的確,作為當今印度最杰出的聲樂家之一,佳耶師利發揮自身溫暖的嗓音和細膩豐富的表達能力,通過音樂探索人類精神更高更廣的可能性,也以其純粹的音樂力量感染了全世界。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