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行音樂打底,再賦予中國色彩——訪中國兒藝音樂劇《岳云》作曲程進
中國兒藝2013年首部新創大戲——音樂劇《岳云》即將于5月18日在中國兒童劇場上演。自2月建組以來,該劇一直在觀眾的期待中進行封閉式創排。日前,《岳云》劇組召開了首次媒體見面會,揭開其神秘面紗。《岳云》改編自劇作家馬少波的同名作品,講述岳飛長子岳云自幼追隨父親抗金、慷慨赴死的故事,展現中華民族魂和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曾為《小王子》《青蛙王子》《小蝌蚪找媽媽》《十二生肖》等劇目完成音樂創作的國家一級作曲、著名音樂人程進擔綱作曲。就《岳云》的音樂創作,本報記者采訪了程進。
記者:我了解到《岳云》中音樂全部是原創的,您能談談音樂創作的主導思路嗎?
程進:音樂劇這一舞臺表現形式是西方來的舶來品。在中國,原創劇音樂劇的發展實踐時間不長,但我們有中國文化自己深厚的戲劇淵源,所以我們這個戲是以借鑒和探索的態度,去參照學習西方音樂劇與中國傳統戲曲,完成音樂創作。
探索,指我們在這樣一個新的年代以音樂劇的形式表現一個古典題材,希望音樂上有所創新,讓古典題材借鑒和融合現代元素。因此運用了中國音樂元素和中國戲曲元素。比如“南戲北曲”,幾百年前的南戲的元素我們用到了,北方曲藝也有借鑒;有比較典型的音樂劇的表現方式,也有流行化風格的音樂;有中國風格的慢歌,也有搖滾的舞曲,等等。我希望結合劇情把這些不同的音樂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表達情感,讓大家在70分鐘里經常獲得新鮮的聽覺,聽到豐富多彩的音樂。
記者:中國兒藝曾于1961和1980年先后創排和復排《岳云》,縱向比較,本版創作的著力點與預期亮點是什么?
程進:其實從進組到現在,我們也一直在探索、糾結,反復思考這個問題,希望創作一個受眾年齡跨度比較大的作品。面對這個古典題材,改編上難度很大。上世紀60年代第一版的話劇,是以很強悍的英雄主義為主題,那個年代的戲帶著那個年代的烙印,大家都能夠想象,時過境遷幾十年后,還要再延續這個題材,在英雄主義題材上應做些什么?
編劇做了很大改動,更強調人物的情感刻畫。從音樂上,我也著意在英雄主義處理上。岳云是一個古典的民族英雄,在突顯英雄主義精神的同時,還更加地注意刻畫人物的情感,因此我們不僅在音樂創作上要有充滿震撼力的英雄氣概的音樂形象,又要有一些柔情的、柔美的音樂。
記者:藝術創作中的傳統與現代問題是一個老話題,您也強調創作中對二者的融合,其中的“度”您如何拿捏?音樂創作整體您想突出什么基調?
程進:我們生活在現代,我們不可能完全演繹古典。如果一定要給音樂形式定性的話,差不多是有中國色彩的流行音樂,但流行音樂一定是更主要的。
記者:您所說的“中國色彩”是如何運用的?
程進:我所加入的中國音樂色彩,包括聲音的使用,比如用一些中國樂器;包括曲式的采用,比如用昆曲的曲式,北方曲藝的曲式。但整個音樂氛圍或表達方式都是經過處理的。比如昆曲或北方曲藝,它們的結構性是比較松散的,我們就一定要規整它,像流行音樂那樣,一大句一大句,AB段,這樣的結構方式是現代人比較熟悉也更容易接受的。也就是以流行音樂打底,再賦予中國特色、中國色彩。
在音樂里面,基礎的東西是人們在聽音樂時常常忽略的,比如電聲四大件,這些實際上并不為聽眾所注意,但如果前奏中有一個笛子聲,人們馬上會覺得這個是中國味兒的,因此,這里的色彩更搶眼,更容易被人一下子抓住,而這個色彩就是中國元素。
記者:這樣的音樂處理完全是出于受眾對音樂接受角度考慮的嗎?
程進:我自己的創作理念是,首先必須始終是情感的真實表達,不能為創作而創作,相信這種真實情感傳達觀眾是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其次一定要考慮今天這個時代,大眾最喜聞樂見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流行音樂,因此流行音樂就是音樂構成的內核,如果是特別純粹的中國古典音樂,觀眾會覺得很有距離感,所以我選擇更容易讓觀眾接受的糅合的音樂。
記者:您的創作是不是在對當下音樂劇創作做有意義的突破?
程進:我不敢說有什么突破,但我在嘗試,至少我還沒有看過在哪一個中國原創劇或西方原創劇中,把中國曲藝的形式搬到音樂劇舞臺上,我也很少聽過金屬搖滾在音樂劇里出現,很多東西就是一種嘗試和探索,但是我覺得我們這個音樂劇題材賦予了這樣的空間,讓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音樂方式來表達。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