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廳能否告別“黑盒子”?
懸掛在法國盧浮宮墻壁上的《蒙娜麗莎》,為其照明的光源距離畫作有15米遠,通過纖細的光纖傳導至畫框范圍內,可避免紅外線和紫外線傷害,提高展出的安全系數;蓬皮杜藝術中心全館只設計了一處光源點,而韓國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光源點則多達千余處,每處光源的角度、距離、反射率都有精心考慮,甚至參與了藝術作品的再創作。這些細微之處,普通觀眾大都不會理會,但光環境確已成為衡量一座博物館展陳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正如法國盧浮宮照明設計師喬治·貝爾納所說:“高質量的照明極大地凸顯出博物館卓越的室內外功能、價值和美,同時能夠充分表現出博物館的氣質風貌、建筑形態和歷史底蘊,打造獨特的藝術個性。”
近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建筑空間與新技術專業委員會、中泰照明承辦,中國文物報社協辦的2013年國際博物館照明趨勢專家研討會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博領域第一次以博物館照明為專業話題舉辦的國際交流性質的學術研討會。國內各省市級博物館專家與國際博物館照明設計大師齊聚一堂,共同分享國內外博物館照明的成功經驗,探討博物館照明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照明對一個博物館來說意味著什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一部制作室主任郝寅祥看來,光不僅能夠提升展覽的品質,創造展覽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更能夠幫助吸引更多的觀眾,來提升博物館的品位、影響力和感染力。
事實上,近些年參觀群體對博物館陳列方式、手段、環境的構成有了更高的美術和審美要求,這就需要博物館在技術上、設備采購上、展示環境營造上下些功夫和有新的提高。“更多高科技照明和多媒體手段運用到博物館展陳中,豐富展示空間和展品表現,通過LED或投影這樣的多媒體還能夠制造出多變的動態空間效果,讓觀眾感受展覽及展品背后的故事。”德國寶馬博物館設計師艾伯赫·施拉格如此表示。
縱觀中國博物館的照明,在理念和技術上逐步與國際接軌,也經歷了從自然光照明到人工照明的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窗小、窗少甚至沒有窗,展廳就像是個“黑盒子”,成為了很多博物館千篇一律的特征。一般而言,博物館展線參觀時長設計大多會控制在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左右,長期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中,人的心理就會產生不舒適感。于是,博物館展廳照明是否應該在展柜安裝屏蔽紅外線、紫外線薄膜或玻璃以達到文物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多利用寬敞明快的天然采光,使其回歸到藝術品創作自然條件下的呼聲越來越高。
對此,中國著名博物館展陳設計師費欽生認為,博物館照明的功能要求包括防止損害、看清展品、營造良好氣氛、有利于環保節能和防止光污染等方面,因此今后的走向肯定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融合運用,即混合照明,“天然采光與人工照明相結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將是博物館陳列展覽照明設計發展的主流趨向。未來博物館建設,通過建筑師和建筑物理光學專家的合作,新的設計理念和不斷發展的數字科技可能會顛覆原先的展陳理念,打破舊有的格局和氛圍,從而創造出更多關于人、空間和展品之間的多元對話”。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