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劇社的“三峽情懷”——三峽大學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三峽劇社新劇《裸城》公演現場。(資料照片)
三峽劇社獲獎劇目《王昭君》公演現場。(資料照片)
“紅紅!到了重慶,我就買棟小房子,種一株葡萄,等到葡萄藤爬滿墻壁,我就回來了!”舞臺上,年輕演員深情的演繹,讓臺下觀眾為之動容。近日,三峽劇社最新作品《裸城》的校內首演,吸引了學生和宜昌市民的關注。
多年來,三峽大學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用話劇表演等形式傳承、發揚三峽的民族、地域文化,用小劇社演繹出“三峽文化大戲”。
以“戲”為媒 傳播三峽文化
“作為三峽大學歷史最悠久的文化社團之一,三峽劇社始終以傳播和弘揚三峽文化為己任,吸收、繼承三峽的文化精髓,堅守屬于三峽的文化靈魂?!眲∩缲撠熇蠋煆埿懔终J為是三峽劇社的理念讓這個小小的校園文化社團煥發了不一樣的光彩。成立13年,三峽劇社圍繞三峽歷史名人和文化典故,先后推出了《屈原》《嵇康》《巴山飛舞》《離騷》等六十余部作品,多次在大學生戲劇節中獲獎。
什么是三峽文化?作為漢族與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雜居的區域,三峽文化以巴楚文化為重要內容,又融會了中原文化、川滇文化以及吳越文化的若干特色。三峽地區人杰地靈,嫘祖、屈原、王昭君、巴曼子、秦良玉、楊守敬等名人層出不窮,成為三峽最為靈動的文化符號。
劇社的積極倡導者、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吳衛華教授認為,三峽文化是一座陶冶心靈的寶庫。以“戲”為媒,回望歷史、繼承傳統、思考未來,可以讓學生穿越時空感受中華文明的脈搏,在潛移默化中完善人格,砥礪人生。
為了能讓學生深層次地理解三峽文化的精髓,培養具有三峽風骨的人文內核,學院專門開設了講述三峽文化的精品課程,吳衛華便是主講之一。學院還推出了三峽文化系列講座,邀請全國研究三峽文化的知名專家學者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每年我都要帶著學生下鄉進行田野采風,”專門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鄧銀輝教授說,“走訪民間藝人,觀看原生態表演,為學生的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