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發布信息通報:暫停疑似陳文帝陵挖掘
光明日報南京5月6日電 今天下午,南京市文廣新局發布信息通報,暫停對棲霞區獅子沖南朝墓考古發掘,這一帶早在數十年前就被學術界認為可能是陳文帝陳蒨的帝陵——永寧陵所在。
記者今天下午在現場看到,永寧陵石刻和陵墓位于一家農家樂休閑釣魚場的范圍內。兩座宏偉的麒麟石刻佇立在池塘草地間,高3米有余,左右對峙,張牙舞爪,威猛難擋,但表面已經嚴重風化,脖子上還有水泥修補的痕跡。一旁立著尊“國保”石碑,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寧陵石刻”等字樣。石獸周邊已經開挖了十余個考古發掘探方,足足有幾百平方米,最深處超過2米,但記者在現場沒有看到任何發掘工具,考古工程已經暫停。
“不挖帝陵”是文博界的鐵律。國務院1987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國務院1997年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也在“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表示了對帝王陵墓發掘沖動的擔憂,重申國家文物局對于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堅決否定態度,并強調考古界要去除浮躁,千萬不要為可能愈演愈烈的“帝王陵墓經濟學”推波助瀾。同時,南京市文廣新局宣教處處長金文林稱,目前還沒有找到能證明墓主身份的實物證據。
停止挖掘,固然可取,但問題是當初為什么啟動這個工程?南京作家薛冰認為:“為了建博物館或遺址公園,也就是為了建文化保護項目,就去挖一個極有可能的帝陵,這看上去很讓人不理解,但仔細分析也并非沒有來由。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大力加強博物館體系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每個區縣建成一個特色博物館。棲霞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南朝石刻,共有11處,其中只有這一處是帝陵,其他都是王侯墓或失考墓的石刻。”專家同時表示,政府知錯就改更清明。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