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消費”的命運與走向
對80后來說,懷舊已經不僅僅是集體記憶的宣泄,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個性表達,給懷舊披上“時尚”外衣就顯得尤為重要。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以來票房飄紅,成為2D華語片首日票房的新晉冠軍,并被媒體稱為“內地十年來最好的青春片”。除《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外,《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老男孩》等電影,也都曾因“青春”與“懷舊”的標簽大獲成功。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文化市場的消費主體人群是70后80后。對他們來說,那些能體現和印證自己青春歲月的文化產品,不論是影視、音樂作品,老物件,或是懷舊國產品牌,他們都格外愿意埋單捧場。
有分析認為,70后80后開始集體懷舊,是因為這兩代人開始步入了生命的高壓期:上有老下有小、還房貸、供車子、工作、升職、相互比較……糾結成一張無形的高壓網,將他們壓得透不過氣。只有在懷舊中,他們能拋開眼前的郁悶,體會到些許放松和愉悅。
也有媒體稱,人群集體懷舊,并肯大方為之消費,體現了現代社會青年人群間日益淡漠的人際關系,這些“不老不小”的人,似乎只能在懷舊中才能引起共鳴,產生交集。
不論懷舊的原因為何,“懷舊經濟”確已成為市場中日益壯大的一支部隊。近十年來,回力球鞋重登市場,“國民床單”微博走紅,《年代秀》熒屏熱播,“李雷韓梅梅”大受關注。各種印刷著“青春”“懷舊”和“夢想”的衣、帽、衫走俏,各種名叫“時光”“年華”和“老房子”的酒吧開張,各種標簽“校園”和“純愛”的電影大賣……“懷舊消費”爆發出巨大潛力。
然而一件又一件披著懷舊外衣的“單品”,卻此起彼伏地重復著“重出江湖”“二次大紅”卻又“漸漸隱退”的命運。
不論是“李雷韓梅梅”,還是“青春文化衫”,任何懷舊因素被過度消費后都會造成消費者的審美疲勞。目前的中國懷舊經濟,仍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某一個主題火爆后,眾商家一擁而上、扎堆“生產”。于是,懷舊變成了庸俗,相關產品短暫火熱后再次隱退不可避免。
有專家分析,“懷舊消費”的主要目的,是要調動某個群體的集體記憶以實現經濟效益。對80后來說,懷舊已經不僅僅是集體記憶的宣泄,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個性表達。因此,給懷舊披上“時尚”外衣就顯得尤為重要。
將“懷舊”與“創新”較好結合的范例是80后相聲團體——“嘻哈包袱鋪”。這個典型“懷舊經濟”團體的相聲題材,大多取材于80后熟知的生活和記憶,利用傳統的表演形式,幽默自然地反映了80后的生活、情感狀態。從業余愛好,到嘗試表演,再到形成產業,這群80后男孩賺了個盆滿缽滿。同時,他們也不忘及時汲取最新鮮、最熱門的話題,不斷充實表演的跨度與深度,給消費者帶來源源不斷的快樂與回憶。
“懷舊經濟”欲長遠火熱,關鍵在于保持懷舊的大前提,融入更多現實情懷,并不斷拓展懷舊的形式、提高懷舊的格調。如果“懷舊產品”長期停留在老物品銷售、老物件置換、懷舊情調餐吧酒吧的創意水平,懷舊將成為一碗時不時被翻炒的冷飯,“懷舊經濟”本身變成“懷舊”也不遠矣。
(據新華社長春電)
(編輯:曉婧)